写文章,有个文风问题;讲话,也有个话风问题。
这里所说的话风,是指人们在交谈、讲话时所表现出的风格和态度。在很多时候,语言表达的效果如何,与话风有着直接关系。好的话风,让听者如春风拂面,可以引发情感上的互动和思想上的共鸣;不好的话风,则让听者闻之生厌,容易产生情感上的隔膜乃至情绪上的对立。
人们研究问题、沟通交流,都离不开谈话、对话、讲话,因此更加需要注意话风问题。养成良好、端正的话风,使讲的话管用、有效,既是良好作风的体现,也是推进工作的需要。
一些伟人或名家的讲话,或者纵横捭阖、风趣幽默,或者简洁明快、一针见血,或者富于文采、启人思考,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评价一个人,话风是一个重要因素。
话风端正,少一些官腔、套话,多一些平实、亲和,往往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拉近与朋友的心理距离。
遗憾的是,有的人不重视话风问题,“不会说话”,“话没人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回去”,就反映了这些人“说话”时的种种尴尬。可见,话风不可忽视。
在一定程度上说,讲什么样的话反映着思想水平,怎么讲话则体现着工作作风。
实践证明,一个人的话风好,说话温和一些、平等一些、谦虚一些,友好氛围就会浓一些,上下互动的积极性就会高一些,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就会畅通一些。相反,高高在上,我说你听,必然导致台下鸦雀无声或是众口一声,导致学生的真实想法无法充分表达出来,导致齐心协力的氛围难以形成。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不断的学习提高。
为什么有的人说起话来干干巴巴、味同嚼蜡,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不够、学养不足。
当今时代,新事物、新知识、新问题不断涌现,没有“增量”,只吃“存货”,谁都难免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只有坚持不懈、终身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创新观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讲出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话语。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经常的深入生活。
有的人讲话之所以讲不到点子上,人们不爱听、不愿听、听不懂,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讲群众语言。你讲的道理再好,但艰深晦涩、生硬呆板,群众还是搞不明白、听不进去。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群众才听得懂、记得住。
良好话风的养成,源于自觉的严格要求。古人讲:礼者,自卑而尊人。
良好的话风本身就是对交流对象的一种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很难养成良好话风的。对于握有一定话语权的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心中装者受话对象,注意摆正位置,自觉严格要求,时常剖析自己,讲出来的一言一语才能有见地、有品位,讲话时的一举一动才能有水准、有涵养。
一点浅见,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