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百家讲坛”热播的冷思考

(2008-05-07 15:34:23)
标签:

电视

百家讲坛

主讲人

于丹

文化

分类: 焦点话题

 对“百家讲坛”热播的冷思考

     一不留神,这两年的“百家讲坛”就火了。

    易中天如日中天,于丹红透全国,还有王立群、阎崇年、纪连海等,都成了赫赫有名的人物。连刘心武也是二度出山,这回是全新解秘林黛玉。虽然节目播出时间并不太好,且又是我讲你听式的讲坛类节目,但“百家讲坛”突然火爆,还被评为了“全国优秀文化栏目”。

 

     类似的情景,其实以前我们也见过。多年前,广播电台播出的《岳飞传》、《杨家将》、《七侠五义》什么的,估计不少人都如饥似渴地听过。主讲人刘兰芳、单田芳现如今都已经成为著名的评书家。一举成名的还有那位以《夜幕下的哈尔滨》让人看到演说才华的王刚先生,后来调入了中央电视台做主持。此后,这些评书形式也被搬进了电视台,但不知为什么,一来而去的,却慢慢地调敝了。

 

    “百家讲坛”如此之火是一件好事。

     与以前的评书相比,确实进步了许多。首先它不是象评书那样只是简单地对历史事件、人物复述,而是融入了个人的理解。这样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显得更为生动。如易中天先生,其观点虽然有很多专家不甚赞同,但也是立得住的一家之言。其次其演讲者都是学者或一方面确有建树之人,具备一定的专业性。特别是先前播出的内容,还都是一些大家。后来有的虽然论点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其考证、推理等冶学功夫也不同一般。三是在通俗性上下了功夫。虽然是讲学问,说历史,品人物,但同时又考虑到面对的是电视受众,体现了生动、形象的特点,一下了就把灰色的理论涂上了亮丽的彩色,引人注目也是难免的。

 

      但同时“百家讲坛”的软肋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题材逐渐回归单一。与刚开办时琳琅满目的各种学科知识相比,节目火热之后大多还是向老祖宗要饭吃,讲的多是历史事件、王朝更替、宫廷秘事等史海钩沉。偶尔也有讲讲《论语》《红楼》等文学,但都还限于这些仅有的名篇大作。二是总体上还是在讲故事。为了娱乐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讲坛不得不沿袭讲故事的套路,只不过主讲人由评书家换成了有关专家。目前一些故事已经由以前大家熟知的内容,转向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秘事。以后资源虽然不至于枯竭,但却多了一些猎奇的成份在里头。三是观众也会产生审美疲劳。一家之言虽然初听起来很新颖,也很独特。但久之,欣赏水平提高了的受众,就会产生审美的疲劳。如于丹初评《论语》感觉在讲自己的感悟,再去这样讲《庄子》,甚至以后的什么子,观众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有今不如昔之感觉。四是策划造势的痕迹不宜太明显。栏目当然需要宣传,但关键还是通过内在的质量赢得观众,而不是一味的包装和装修。现在不少主讲人都出了几本书了,甚至连主讲人背后的故事都是新闻了。这对栏目扩大知名度当然有利,但如果超出一定的度,弄得过热,就会适得其反。因为凡是有热度的东西,一般都有时间的限度。而相对冷的,却可以长期地保存。

 

      “百家讲坛”由初始的默默无闻到当下的大红大紫,其间经历的痛苦、蜕变、努力,自不可为外人所道也,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光鲜的表面。但在时下火热的背后,我们也得抱以冷静的思考,时刻提醒自己不断追求改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火得更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