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修路,让你条条路都通不了罗马
标签:
无绪先生交通杂谈汽车 |
分类: 我思故我在 |
修路、修路,让你条条路都通不了罗马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果然是诗仙!李太白在大约1300年前发出的借喻式的感叹,竟一语成畿,成为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的一个顽疾、一种日渐常态的现状。如果要颁发千年预测大奖,半仙半人的李谪仙,当属其一。
当今城市交通之所以行路难。究其原因,可能难以穷举,如车辆增长速度大于道路建设速度、道路建设规划缺乏预见性、停车位不足导致占道停车、市民交通意识薄弱违章通行、占道经营等等,但以我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修路、永无休止的修路,是造成交通不畅、拥堵的重要原因。需要说文解字一番的是,修路的“修”,是维修、维护,而不是修建、新建。
身居市区十五年,原来就常见市区内各道路、小巷两侧常反复开沟挖渠,捣鼓一阵,持续几天一周或更长,复填上,最频繁的一条一道,印象中一年有数次之多。后来,听知情人士介绍,据说是道路两侧的维修,地面上有绿化维护、人行道改造与美化,地面下有供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等等设施,而且各项设施又由不同部门所司,难免会出现你方鸣锣我擂鼓啦!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我近一年多奔波往返于市区和辖下一个区之间,更明显感觉到,道路维修工作由两侧推进到两侧与路面齐头、由市区内频繁推进到市区内与市区外路网并举,路面、隔离带、绿化的改造、修整、维护,差不多是月月有新工程、日日有施工,行路那真叫一个难啊?虽然体验和观察的时间久了,但对于道路维修这看似简单的事,愣就有几处看不懂的地方,不吐不快。
其一,道路维修周期为何如此之频快?以我工作所在的区为例,经过一年半的摸索,为尽极大可能的避开修路、拥堵,由下辖区至市区,我总结出以三条主干道为主、七种不同组合的行车路线,其中涵盖高速、一环高速、国道、省道、一级公路。然则,就这么一个看似强大的行车路线攻略,一年半来,均无一例外的长期受到修路的困扰,能完全绕开修路堵截的时间未及三个月。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道路在短期内重复维修、以及同一路段的不同维修内容的分割维修。以我早前常通行的一条入市局的一条主干道为例,近一年半时间,至少维修四次,除了据说道路大桥引桥出现下沉外,其它三次,我均看不出是什么门道。其中一次,将该段路面全部掀起,重新辅过。而我印象之中,此段路应该还算是一条新路,此前,我天天通行,觉得此段路状不错,车行通畅、心情也舒畅;再有一次,还是此段,整了一个道路间绿化带维护工程,据我观察,该工程就是将才种植上没多久,尚未完全长开的绿化去除,再植上新的植被,工期长达数月。这路维修工程之多、之频、工期之长,让我长期不敢问津。一日,心血来潮,想着时隔不短,该可以享受一下通畅的快感了吧,不曾想,不幸再次经历更恐怖的堵车,短短三、四公里的路,眼见着市区再望,却整整走了近一个小时!原因,当然还是修路。这条路莫非是道路维修的实验路、实习路?天知道!
其二,为何会出现通往同一目的地的几条道路同时维修的情况?三条主干道、七种不同组合的行车攻略,想着怎么也是七保险了吧,非也!记得5.12汶川大地震前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非但三条主干道同时有维修工程,连另外组合路段也多处动土。虽然,我所居住的城市在远离四川灾区2000多公里的珠三角,但那时每次在这座城市内的出行,一路遭遇多次热火朝天的抢修场面,让我不禁让我产生不可思议的错觉:咱这车没有开到地震灾区吧?那一阵,真的觉得市区就象一座孤城,真不知道路的管理部门,是如何计划的?有没有考虑过一个城市的进出口,以及主干道不能同时开工?
其三,道路建设是以实用为主,还是追求形式上的美观?曾经不止一次地看见,市区内的部分路段,本来就车道有限、车辆通行压力大、交通通畅程度差。但维修工程非但不是想方设法将路拓宽,而是将道路中央、两侧的隔离带、绿化带大幅度拓宽,在道路上大兴园林建设,工期内让车主苦不堪言不论,工期后还将堵车的程度加剧变成更加长久的板上钉钉。这种一味追求形式美的恶习,背后的决策动机究竟是有没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其四,维修工程有无听证?又缘何不将工程全面公示?城市交通道路,与市民的日常起居出行密切相关,甚至影响城市的形象。修还是不修,既是主管部门履行职能之事,也涉及专业领域判断和专家的意见,还应听取民意。工程项目大、工程时间长、影响市民多的维修,应当召开各层面人士参与的听证,以保障工程的必要性、合理性、更人性。另外,大多数工程在公示内容上也有很大的缺失,如我们最长见的是“某某路段道路维修,请绕道行驶”,但鲜见于工期究竟有多长、施工单位是谁?于是乎,市民、车主无预期,施工单位无约束,一个看似不大的工程,愣是可以整出个比建一条路还长的工期。甚至,一些维修工地,还常见工时少、工人少、设备少的“三少”的施工现场。
其五,维修路段的交通事故,找谁理论?凡是道路维修的路段,多为事故频发之地,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有时间和经济成本的考虑,车辆抢道实属正常。而且堵久了,注意力难以一直集中,地球人都知道,驾快车易,驶慢车难啊!再加上遇上有坡度的路段,来一个半坡启动,车向后漏一点,后边的车没有预期,向前一点,车辆磨擦事就不小、人间磨擦事更大。总之,在私家车巨增的今天,不是人人都是专业司机,几十甚、上百甚至数百辆车挤在一块,艰难蠕动,事故可能性也大增。事故发生了,问题更大,路就彻底堵上了,于是,路边百态更是好看,喇叭此起彼伏、下车频频瞭望、叹气顿足、三急跳脚,要么干脆三五席地而座开起“拖拉机”…….。有众好事者曾撰文,批评国人交通意识不强,是造成交通不畅、事故的主要原因,并源引欧美、日新甚至港澳国民交通意识如何如何来旁证。撰文者多是只言其知之一,不言其知之二。欧美诸国,较之我国,多地广人稀车辆少,即便是日新港澳,也有人考察结论是人家交通管理能力强。再有,再有,到欧美日新港澳,你曾见过人家如此普见的道路维修盛况么?既便有,人家的工程,是有很高的公允度的,是市民能理解、支持的居多。那么,修路而导致交通事故,责任在谁?我们只知道有且并只有车主是责任者,而没有见过谁去追问缺乏科学管理的修路工程。一直期待,有车主作为受害者将道路主管部门诉讼于法庭。
以上五问、五个知数,形成了我常常遇上的、无法求解的算术题。题面是:工作地距市区约50公里,行车路线分别有三条主干道、七种不同组合供选,其中有高速、一环高速、国道、省道、一级公路道路等高等级道路组成,最常用的组合是先高速、后一环、再市区道路,其中,高速公路最长、一环次之、市区道路最短,市区道路绝对远没有占到全程50公里的三分之一。但,每天下班,行车时间需要1小时以上,曾经历的时间极限是2小时30分。所需时间呈倒序的,高速公路最短,10分钟以内,环城高速次之,也是10分钟以内,余下为最短路程的市区道路。诸位高人,你解解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