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怀素,兼论当代草书

(2009-08-06 08:52:23)
标签:

文化

感悟

情感

教育

              解读怀素,兼论当代草书        ----裴墨石

公元8世纪,在群星璀璨的唐代书坛上,有一颗耀眼的明星,以他呼长风、挟雷电的宏大气魄和多变迷离的优美线条奏出了一曲曲超绝尘凡的狂草交响曲。他便是“草书天下称独步”,“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并被世人誉为“颠张醉素”的中唐草书大家僧人-怀素。

 

1200多年来,在这位上人的身后,崇拜者们口碑传颂着“绿天庵”的故事;诗人们为他写辞作赋;理论家们则著书立说褒贬成章。褒者,夸张比喻,用尽华美的词藻以弘扬其书艺;贬者,则见缝插针,断章取义。轻者施小计,玩文笔,牵强附会;重者则迭辞唾骂,引经据典,并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滥用时髦的术语大做文章;效法中的神澄者,师古不泥,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浑浊者,则以表面的“颠狂”脱离传统的轨道去竭力迎合所谓的时代创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千面年来,虽然这些类似的现象莫衷一是,但无愧的上人仍当之无愧。诚然,怀素上人的时代毕竟成为历史,但是,正是这样的历史,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人,有志者使其发扬光大,并踏在他肩上,登上了更高的艺术殿堂。本文试图通过怀素,谈一下当代书坛的草书,给那些极度盲目乐观者泼一瓢冷水,使之能够清楚地正视当代书坛草书发展的现状,以达到亡羊补牢的目的。或是从理论的角度,与大家共同探讨、梳理出适应当代草书发展的思路,从中找到一个新的途径,以利其发展。

 

一、怀素其人及其成就

怀素,字藏真(725-785),俗姓钱,长沙(今湖南长沙)人,大历十才子钱起之侄。幼年出家,于经禅之暇好笔翰,尤好草书,自言得草书三昧。尝于故里种芭蕉万株,以供挥酒,因名所居曰“绿天庵”。用坏的笔堆积埋于山下,号曰“笔冢”。好饮酒,酒酣兴发之时,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无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

 

在书坛上,只要提及怀素,人们便可自然地想起“醉僧”“狂素”的雅称,似乎这样才能形象地代表怀素其人。同时也就自然会想起宛如怀素自画像的《自叙帖》和一字千金的《苦笋贴》。就怀素的狂草艺术特色而言,当以《自叙贴》为第一。纵观怀素为后人留下的翰墨,宛如一块巨大的石碑,镌刻着怀素的一生对狂草书法不可抹灭的成就。

 

其一,怀素的狂草书法艺术创造了“壮士拨山,骤雨旋风”的艺术形象。“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拨山伸劲铁”,“奔蛇走虺垫入座,骤雨旋风声满堂”。在这些形容怀素的狂草书法艺术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时,诗人们把人类、大自然以及神话中最能表现轻捷、矫健、雄奇的事物几乎都用上了。其二,由于怀素在他的狂草中所给予人们的形象表现,加之具有很强的笔力,纵肆的结构,所以给欣赏者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其三,也是怀素对狂草书法艺术最显赫的成就,这便是他对书法艺术时间美学特征的巨大贡献。“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驰毫骤墨烈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最后一点,怀素以“心”作书,将他成功的奥秘告诉了后人。“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心手相师势转奇,诡形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从以上几点可以证明,怀素在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自叙贴》中李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可谓地位够显赫的了。

 

诚然,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情趣不相同,在欣赏怀素的狂草作品时引起的联系也不尽相同,但在怀素作品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力量,是欣赏者们一致公认的。现在所存于世的怀素每一幅作品所展示的艺术意境只靠语言是不能够完全表达出来的。因此,对于怀素,品评的失当和偏颇亦不乏其人。如欧阳修“集古录”中说“弃百事而以学书为事业。至终老而穷年,疲蔽精神而不以为苦者,是可笑也,怀素之徒是矣”。苏轼亦云:“颠张醉素两秃翁,追逐世好称书工”,实在有些过于偏颇。

 

二、怀素与“酒酣神澄”

这位嗜酒僧人书法家的出现,“狂僧”、“醉素”久而久之取代了他僧人的法号,随之而来的,则是人们在“狂”“醉”二字上做起了文章。在有些人眼中,只注重“狂僧”嗜酒,奔走狂叫和挥毫纵笔的情景,而忽略了极其严肃的一面。怀素的狂草书法艺术有他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独领风范的艺术格调,人们在“酒”上所做的文章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确有蔽怀素书艺之过。这样一来,怀素狂草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被扭曲了,酒后大醉挥毫作书这种神秘的色彩愈来愈浓。有效法者、有迷茫者,有对此付之一笑者。有关“酒”的作用流传至今,虽查无实据,但也确事出有因。众所周知,拘谨的心理因素不利书法创作中笔墨技巧的发挥,“若近于事,虽然山兔毫不能佳也”,这是有其深刻道理的。对于书法家来说,清醒的头脑有助于准确无误地反映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已被实践所证明。酒后的书家心理无障碍,借用酒的兴奋作用使作者达到兴奋的高潮,在强烈的激情急于渲染之时,细节已无暇顾及。但有一点,书家多年形成的功力、学养、审美意识以及理智的把握等同时发挥着作用,这时笔墨的技巧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挥酒后的书法顺其自然,又不失法度,更无做作之情致。这其中“酒”的作用不过是在书写之前所施用的催化剂,似醉非醉恰到好处。所以,在谈及“醉素”的狂草时,我们要从他娴熟的书艺技巧和高水平的修养找到突破口,把握住达到那种奇妙境地的必然条件,也只有这样,才有解开“酒”与书法的千古之谜。

 

说到技巧、功力和修养,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功力靠平日的日积月累,功力的形成寄于法度之中,而修养决定着法度是否合理。一方面,通常的理解是,功力多半是从传统而来,修养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使作者更加成熟,从而获得更高境界的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要想充分发挥自己的功力,除娴熟的笔墨技巧之外,还要有修养这一内功。怀素饮酒则是他本人作狂草排除心理障碍的一种手段(并非完全必要的手段)。而这种手段也确确实实地解决了怀素他本人创作中的心理障碍问题。加上上述的必然条件,技巧的表现力当然也就淋漓尽致。所以,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过于夸张“酒”的作用,草书作者以酒为上尊,任笔为体,书法艺术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不言而喻。试想,一个功力不足,学养不够,在把握不住意识发挥的情况下,“酒”的作用当可想而知。所以“酒”对作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有一点,必须要有“酒酣神澄”的十足把握。“念昔挥毫端,不独观酒德”。

 

三、怀素与“狂中有法”

狂草的出现,可以说是当时新的书法美学思想的开始;而怀素的出现又将汉字书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这种说法是否合理,从当时名流竞作歌辞为怀素作颂,足可以证明这一点。仅《一统志》记载,就有37人曾先后为狂素的狂草作过诗,并大都是“怀素上人草书歌”。这不仅是说明怀素在中唐时期独领风范,更重要的是他的“狂”与创新被当时的文化艺术界所公认,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个不可推翻的事实。司空图曾有“落笔纵横不离禅,方知草圣本非颠”的诗句,指的虽是张旭,但我们可从中证明这样一个问题:“颠张”是否真“颠”、“狂素”是否真“狂”;“颠”、“狂”之前的场面如何。“兴来小豁胸中气”,仅在《自叙贴》中这一句就包涵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怀素作书之前,一番构思,一番静思自虑,净化思维,倘若没有他那超凡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书法功底做为先决条件,恐怕他是“狂”不起来的。说到底,他的“狂”不外乎笔意的奔放、纵情和无拘无束的率真之态,同时又是书法的规范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随机应变地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决不是任意挥酒,不着边际。

 

四、寻绎脉络,继承中创新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瑰宝,而狂草又最具有代表性。这是因为狂草充分体现了其艺术性,作为传达信息的功能在这里减到了最低极限。怀素的狂草观,也正是把书法做为纯艺术的表现手段,把草书推向了可辩认的极限。他是以“狂”取神、取韵。从历史上看,他是书法艺术发展中创新的先锋,并代表了那个时期艺术发展的方向(此语不知是否过誉)。

目前,狂草书法的创新是否已前有所长,后路无可走?创新之路如何延续?均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试想如果从怀素开始,就拘泥古法,以其师艺理为常理,以其师之法为定法,并被旧俗的欣赏习惯所左右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话,狂草书法即使不停留在他当时的那个艺术水平上,至少我们今天看不到如此绚丽多姿的艺术珍宝。今天的关键是能否达到“无意作书书自成”的程度,是否只要使用了前人一样的常理,便达到了创新的目的,都需要深入一步地探讨。如果不摆好创作中的法度与自由,意识与潜意识,必然与偶然,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必定要陷入盲目“创新”之中,书法也就无法可言了。

从书法艺术的发展史来看,唐朝时期出现的狂草是书法艺术创新发展的结果,其中怀素本人也大显一种超群的未拘于旧貌的艺术才能,其可贵之处是他能变法于前人。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言而喻,是发展,是创新。

 

任何事物的生成,总有一个起源发展的过程,书法艺术也有它自身的产生、演变、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确定的规定性,即是传统。狂草书法艺术亦不例外,它狂而不悖,有其“极入规矩”的法度内涵。“狂草”之放纵,非纵之无度,非无章可按。除此以外应视为非狂草。要使其发展就要有继承。怀素的成功,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继承了唐以前及以来的许多草书艺术家的长处,是对前人草书艺术的总结。当然更重要的,是总结后的创造。当今书坛上狂草者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草书的发展史一片空白。二是只凭一时的所谓艺术“激情”大笔挥洒,或“书而无法”“或离法自书”,毫无书法美可言。可贵的是“以狂继颠”的精神还不至于无人发扬光大,虽于古人不及,确也令人鼓舞。

当前,书坛上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在有些人看来,楷书端庄,隶书秀美,草书狂怪,因而对狂草书法艺术不敢涉足,使书坛草书队伍相对较弱。从80年代初到现在的历届全国书法大展中入选的草书数量之少就可以知道。草书亟待发展,亟待创新。

 

五、结论

怀素上人的一生,宛如一部用线条交织在一起的交响乐曲,以其铿锵的音色、激越的旋律构成了一部完美的狂草乐章,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广为流传的艺术瑰宝。人们称颂、人们效法,更多的是在追逐这位上人的同时,渴望踏在他的肩上走向更高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想必这不仅是当代人的愿望,也会是怀素上人的希冀。倘若怀素上人如今重游人世,回眸身后,一定会感到从来没有过的伤感、叹息和忧虑。笔者以其追随者的身份,愿与同道们一道,寻梦迷入“绿天庵”,同与怀素上人重温“酒徒满高堂”的情景,一同感慨他曾经“草书天下称独步”的潇洒。

部分引文注释

钱起《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孙过庭《书谱》。

朱遥《怀素上人草书歌》。

王邕《怀素上人草书歌》。

张正言《怀素上人草书歌》。

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

许瑶《怀素上人草书歌》。

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

蔡邕《笔论》。

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此文入编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的《九二全国怀素书法艺术论文集》、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编《书法论文集》)

 解读怀素,兼论当代草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然的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