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这样“写”出来的
认识毕灿沁馨是她读三年级的时候。那时我看不出她身上有多少异乎寻常的特质。我只知道,她是二年级转学到怡景小学的。普普通通的学校,来了一位大眼睛、圆脸庞、看人略带羞涩、常微笑着的普普通通的小女孩。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毕灿沁馨的关注也多起来。班主任告诉我:“她表现好,爱思考问题,特别爱写作文”;大队辅导员称赞她“组织能力强”;
知道了她二年级开始,就放弃了父母的大包大揽,一个人从5公里外的莲塘坐汽车来上学,后来就发展到家居莲塘附近,在怡景小学读书的小朋友,组成“小分队”,她当队长,带领着一群“小不点”上学和回家;再后来我亲眼目睹了她作为大队长,在台上主持大队活动时的从容不迫;听到了她作为我们罗湖学生的代表,参加深圳市的“中小学生电脑卡通画制作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好消息;先后又陆陆续续读到了小毕灿发表或获奖的文章。她的文章体裁多样、内容涉及她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句有些“调皮”,用词也讲究清丽,行文间流淌着纯真和美好。正如古人所言:“文若泉涌,思若春华”,读着读着,我便对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如同看到了一只飞鸟,成功划过天际,留下了一道让你若有所思的弧线。这样,一个综合素质高的“好孩子”形象,开始浮现在我的眼前。说她是好孩子,并不主要是因为她有这十几万字的文字记录,而是由这些文字、由几年学校生活中出色的表现、由师生大众评价的叠加,才构成了我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内涵和外延。
我想说,毕灿沁馨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她爸妈的“好”,不单纯好在对孩子的物质保障上,为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上;她爸妈的“好”,更多地是“好”在对她的因材施教上,发展孩子的兴趣上——他们从不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学习这补习那;她爸妈的“好”,还表现在对孩子的沟通和激励上,父母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让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心灵补偿”,而非容易引起孩子疏远、叛逆、反感的“家长式”的“障碍交流”。
我还想说,“好孩子”的塑造成功并非一定要选择读名校。我们怡景小学规模虽小,校长和老师们行事低调,整个校园一副“淡淡装、天然样”。小毕灿就是在我们这块温润得能让你闻到水草气息的土壤上长出来的一根幼苗、一棵小树。
孩子的成长有一个多方协同的过程,它浓缩了我们教师如何教,家长如何引,学生如何学,这“三方”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既各自为政又综合渗透。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好孩子”有他们成长的内因,即我们常说的“喜欢读书、自觉学习”这么一股自动向前、自我奋斗的内驱力。这一点,任何家长都不能代替,老师也无法“嫁接”。这提示我们做家长的:孩子是有差异的,如何塑造有差异的孩子,每个家长都要心中有数,要扬长避短,方能避免事倍功半。
我欣喜地看到,小毕灿把自己几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一一变成方块字,储存于电脑(强烈的写作欲望,使她情不自禁地写起了“高考作文”)。就这样“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汇成了她人生的第一个文集——《拾级而上》。大家读读她的文章吧,读毕,你就完全可以辨析这只小鸟是怎么起飞的,又是如何拐弯、变换角度甚至逆风飞翔的。
注: 作者:怡景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