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日格斯台——内蒙兵团战士的圣地
从东乌旗到西乌旗有一条柏油路,比较窄,大约120公里,也算平坦。我们的车两个小时就到了西乌旗。沿途遇见了一片沙窝子,有小丘,有树林,风景秀丽,我们不由自主停下来拍照。
瓜导派来的摄像师在抓拍
到西乌旗后与赤峰烈士张国顺的弟弟张国安会合。
因为疏忽,摄像师没有充电器,25日我们开车重返锡林浩特去拿充电器。26日清晨才开始向宝日格斯台进发。
草原的景致奇特,忙坏了摄像师
从西乌旗到宝日格斯台号称160公里,全系土路,比较颠簸。特别是过了白音华之后,河口附近一段路极其难走。赤峰烈属张国安开一辆红旗,过深的土坎时,不得不想法垫土。
就地取材,填平坑洼
过来了
我们几经周折,来到了彦吉嘎河口,红旗车终于顺利通过。我们是专门绕远来到这个河口。其他地方红旗车根本无法通过。
路途艰险,方显出朝拜亲人的诚心
到了宝日格斯台后,这里到处是积水和泥泞。该地域潮湿多雨。所以草长得茂盛。
当年的43团团部
当晚,烈士家属就来到了陵园,看望长眠在此的亲人。我们也陪着来到墓地。
张国顺烈士的母亲悲痛欲绝
天色漆黑了,我们才返回,住在去年住过的招待所。去年这里还是一个苏木(乡),今年已经撤销,变成了一个自然村。招待所也成了私人旅社。
我们的住处
国顺烈士的母亲不顾路途辛苦,次日早上一大早就爬起来,又来到了烈士陵园,与孩子呢喃,倾诉着憋了几年要说的话。她呼唤着孩子:国顺,你出来吧,妈妈来看你了,给你带来好吃的了……
远方来的人打破了陵园清晨的谧静
早祭之后我们前去四连,路上老远看见一个孤零零的树,牧民称这棵树为神树,因为这一片地方从不着火。树上挂着一条条彩色的布条。
来到五连后,就能看见远处的四连。两个连相距6里地。1972年四连曾因为救火牺牲了69名兵团战士而被授予“英雄连队”,轰动了全内蒙古兵团,北京军区派来的直升飞机也降落到这里抢运伤员。
通往四连的土路
在呼市兵团战友张实意的带领下,我们凭吊了当年的男生排宿舍。这是一排残剩下的房子。当年一班长毅强、三班长胡国利等烈士就住在这排房子。
一排兵团战士宿舍
原来的连部卫生室也变的破破烂烂,百孔千疮。卫生室是兵团战士经常去的地方。多少青春的花朵曾经在这里生活,开放!现在却如失去姿容的老妪,奄奄一息,丑陋不堪,无人问津,
当年的连队卫生室
1972年5月5日下午用拖拉机拉回的尸体就摞放在机务排的库房里。这库房是由两间房组成,现在早已坍塌,只剩下房子地基。
机务排库房,临时停尸的地方
张国安带着妻子孩子和老娘以及弟弟一家五口来祭拜哥哥。他们一家不顾路途艰险,风尘仆仆,吃苦受累前来到这里,令人感动。
与赤峰烈士张国顺的家属合影
在本地人,烈士龚战旗的弟弟龚战明的帮助下,我们来到了烧死人的火场。这里绿茸茸的一片草海,温柔祥和,安谧文静,早已没有屠戮69名年轻人的杀气。
烧死人的地方
想一想当年这块大地上曾经结束了69名兵团战士的生命,感到脚下这片土地格外滚烫,与众不同。
母亲在孩子献身的地点缅怀
茫茫草原上,到处都是一模一样的青草,为弄清楚精确的地点,只能用GPS定位。
为寻找大火起源的准确地点,我们驱车来到了二连的石头山。当年二连的兵团战士在这里打石头,没有完全扑灭炉灰里的火星,结果在大风狂吹之下,引起火灾。当年扎蒙布包的痕迹现在还依稀可见。
远处人站立着为着火点
烈士证上写着所有烈士都是在小日本山附近救火牺牲。我们特地去了小日本山,并攀上了山顶。这座山海拔1238米,其形状很有点日本的富士山。它面对着火场。69名兵团战士就在它的东南方向被烈火吞噬。
小日本山
把火场的精确地理位置确定了(N45度10分03.1秒,E119度01分41.3秒),周围的大环境也都走了一遍。仅仅两天就给晒黑一层皮。
该离开宝日格斯台了。张丽娜提议利用早晨的时间把烈士陵园石碑上的姓名全部用红漆给描一遍。经过多年的风吹日晒,石碑上的名字很多已经模糊不清。
清晨,光线柔和,陵园里格外肃穆洁净。我们在繁茂的野草中,一个一个墓碑地描着。连续两天早晨来到陵园,露水浸湿了鞋子,令我的脚奇臭无比,即便不脱鞋,也恶臭扑鼻,令人不敢靠前。
绿草埋没了石碑的一半
张实意、张丽娜、龚战明,我本人等用衣服蒙着头,一笔一划地描着。陵园里草很高,有一堆一堆的蚊子,不遮住头,要给咬得满脸是包。张实意原来是43团4连的兵团战士,听说我要来4连现场,二话没说,千里迢迢从呼和浩特赶来当向导。由于有他的介绍,我们才知道了当年四连救火的一些情况。
43团4连救火幸存者张实意给战友描碑
经过一个早上的工作,全部烈士碑都给刷了一遍。
北京知青,唯一的连级干部杜恒昌烈士墓
为了解当地历年着火情况,还特向两位老同志尹喜财、张杰请教。他们说兵团之前当地曾着过多次火,其中有两次非常大,势头比这场火还猛,但由于领导小心,没有造成伤亡。兵团领导指挥失误明显。
与老职工尹喜财和张杰
宝日格斯台早晚都很冷,汽车的温度表显示室外温度13度。摄像师冷的要命,买了一件绒衣。当地非常潮湿,村里遍布泥沼,无法行走。这里没有厕所,解手都要在野外。原来乡政府的唯一厕所也因为没人使用而变成了猪乘凉的场所。
厕所成了猪下榻的旅馆
该返回了。为了抄近路,我们决定走林东,中间要穿过一段很荒凉的地方。烈士龚战旗的弟弟(小名老小儿)在前面骑摩托车给我们带路,带了一段后让他回去,他不肯,生生给我们带了整整56公里,最后才含泪返回。
老小儿的摩托在前面为我们引路
沿途经常有这样的泥泞路段,所以一般的车不敢走林东,而宁可绕远返回西乌旗走林西。这条路虽然近,可布满坑坑洼洼、小河沙丘、沼泽泥潭。
汽车很少走这条路,一陷进去就完了
完成了任务,心里舒坦。冲过一个又一个泥沼,感受了三菱越野车的强大威力,十分享受。望着一个一个泥泞地段,觉得真可以在这边搞一个越野拉力赛。
最难走的一段路
沿途还有不少地段,因为有车陷在泥泞里而中断了交通。这时候,我们正好可以休息一下,坐山观虎斗,看着人家怎么与泥泞拼搏。
两辆卡车把路堵住
]
虽然时间短暂,却遐思悠悠。
宝日格斯台原来无人知晓,但69个年轻的兵团战士献身却使这个地方出了名。
烈士墓正面
内蒙古兵团43团四连的烈士们,他们生前默默无闻,死后默默无闻,三十多年后更默默无闻。但他们的生命与我们一样宝贵。他们的牺牲令我们沉重,无法忘怀。都是内蒙古兵团战士,我们活着回到了城市,活着回到了父母身边,而他们却永远留在了那块荒野。忘记不了他们就是忘记不了我们自己。如果换一下位置,给我们分到了43团4连,给他们分到了别的连队,那牺牲的就是我们,而存活的却是他们。所以,他们是死去的我们,我们是活着的他们。
宝日格斯台本来就很美,而我们兵团战士的生命却把它装点得更加美丽。看见那座陵园,就想起了一群跟我们一样鲜活的生命那么小小的年纪就早早地离开了世界。他们不是神,他们也有毛病和缺点,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毕竟一声号令,冲向火海。他们把永远不会再有的生命献出来了!
这片69个兵团战士集体献身的地方成为了一块永久的青春殉难圣地。
兵团战士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