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让我非常感动的书评
(2010-09-17 10:45:12)
标签:
孙孟晋博客电影时尚文化休闲音乐影评/乐评杂谈书评 |
守望·感知·面对
孙孟晋《激情迷宫里的凝视》
给孙孟晋的新书写书评,有压力,他对文字的热爱,迫使我必须也要具备同样的热爱。
早几年大家都空,还有闲暇一起去逛碟铺,他时不时会拿起个把张碟推荐给我,几乎清一色的文艺片。那些碟,现在都静静竖立在我的碟片架上,看过和没看过的互相依靠。而现在,我们俩居然各自都忙到连这样的逛店觅碟的时间也凑不到一起,其情形正如他在书里写到的:“有人一年后回到这座城市,说‘这里怎么这样浮躁,人与人之间太复杂了’”。是啊,城市果真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看电影的时间也越来越少,读着这本书,知道老孙还在不停地看和写,羡慕他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更羡慕的,是文字中表露的他的状态,他对自我的从容把持,透过文字的精准拿捏暴露无遗。
出色的影像具有文字之美,出色的文字亦具有影像之魅,相对于书名,我觉得封面上另一行文字“诗意,让影像从文字中醒来,一切再次开花”更能注释这本书。
孙孟晋从来不缺乏诗意,但今天他不是以诗人的身份出现,多一些的角色是影像的守望者,在这本书里我们当然能看到戈达尔、阿莫多瓦、安东尼奥尼、李安、王家卫这些广为人知的名字,但更吸引我的,是对筱田正浩、山中贞雄、达辛、马塞尔·卡内等人的评述,在中国,99%的文艺青年、中年和老年嘴里都能蹦出他爱的导演是戈达尔,即便他们没看过《中国姑娘》;但的确很少有人能说出《血溅虎头门》和《赤裸城市》的导演是美国人达辛,对于黑色电影有着痴迷爱好的我,十分欣喜于在这本书里发现了达辛的名字和“整座城市都在犯罪,任何一个人都行走在犯罪的边缘” 的语句,我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认定,这是一本懂得电影的人,写给他的同道们的知己之书。
人性,很好写的两个字,却其实很难被文字所勾勒,当然,天天苦旅的大师和日日心得的教授烂熟于滥用此二字。而在《激情迷宫里的凝视》中,感知人性通过守望影像来实施,并最终凭借温暖和力量的文字得以实现。读完发现,全书65篇文字,除了中国电影,关于日本电影的文章多达10篇,没有一篇是关于黑泽明的,最出色的文字投给了更日本化的三位导演:小津安二郎、山中贞雄和成濑已喜男,虽然各自的影像风格不同,但都是将摄影机对准普通平民的悲欢离合,在静水般的现实中触觉到人性潜流的涌动。关于小津的这段文字让我感触:“人,可能走的是不一样的路,但人生是一样的,这不完全是宿命,这正是人终究要体味的东西。回到简单,那里面包含了一切,包括我们永远要面对的—父母子女,生死相依。”同样感触的,还有关于成濑已喜男《银座化妆》里雪子的语句,明天之后是彩虹吗?其实是对如果还有明天的冷然和忍然。
很喜欢写小津的两篇文章,和我自己的心态有关吧。同时也讶异于这些文字出自于孙孟晋。曾经以为,他给予“渗血的诗意”评价的寺山修司,也许更对他的脾胃,流露出颠覆、张扬和宣战的神情。但显然我的判断是错误的,至少不适合于今天的他。在文章中发现他和我都曾经被小栗康平的《泥之河》感动到不行,在彼此的少年时代,同时,也看到了18年前后两次对马塞尔·卡内《雾码头》的态度转化,18年前,他会因为电影里那段凄绝的爱情流泪,可是今天他选择了不流泪,因为他懂得人生是要努力去承受,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享受悲情。这个爱听音乐爱看电影的人是深情的,而现在他并没有丢弃这深情,不过以深沉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深情,让情感愈加纯粹。在这本书中,我随时都能触摸到深沉和造就这深沉的岁月荏苒的气息,它着实感人。
也许在10年前,孙孟晋是无法完成这本书里的不少文字的。多年之后,在潜行和潜心中,他为我们带来了《激情迷宫里的凝视》, 虽然,书的标题其实和其中文章的气质略有出入,我也始终觉得凝望比凝视更能体现作者的视野和心态。
无论守望影像或是人性感知,都是在面对自我,也只有如是般真实面对自我的文字,才能面对阅读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