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有三次逃离。大概在他第二次逃离前,我就听到他了。
记得是湿漉漉的某个下午,上海宛如掉进了雨缸。一些愁伤到恨不得把青春喝掉的年轻人,一些没有成为故事的故事……那天听的就是马兆骏,当年谁也不曾想他是个胖子。
“我要的不多”,这恐怕是他的宿命。那么早就为刘文正等人操刀,一度有怀才不遇感而逃离,后来又晃了回来,不久,就有了第一张唱片《我要的不多》,早在1986年。和他同一年推出第一张唱片的还有李寿全、李宗盛、黄韵玲、李丽芬等人,第二年,又有张洪量、蔡蓝钦、王杰出世,其中还有一个名字与马兆骏有关,那就是他的妹妹马毓芬也出了第一张唱片。再后面就是88年,陈升、黄舒骏、郑智化露头。这一年,马兆骏的一张《心存感激》依然走红。
我觉得他是个很敏感、脆弱的人,1997年到2001年,他又一次有不得志感而逃离去。台湾歌坛早已不是理想化的地方,盛世人物里,嫁的嫁,歇的歇,做生意的做生意,谁有兴趣搞个“艺术人生”的话,必定感叹唏嘘。
陈升还在存活,是因为他的人生完全是写意的;罗大佑后来就是个三角关系的角力者,音乐比重最轻,政治与生意更重;李建复飘洋过海而行医,倒是影响了个外甥王力宏;谁看到李宗盛曾在上海广播大厦的录音室里“沉沦”,就知道他内心的荒芜胜过他的白发;黄舒骏也就一个……
民歌时代的女孩子们王海玲、包圣美、林佳蓉、许淑娟……都不知去哪了。
时世改变人的。
马兆骏创作里的自嘲感真是一大绝命活,可惜他太容易有失败感。但值得尊敬的是,他总是能回头来碰碰乐器,像一个才子终究割舍不了什么。他不是天生的歌者,否则他应该更红一些。
他能写出《我最爱的你》、《上海公园》、《心存感激》这样好的旋律,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首最出名的《我要的不多》。
至于当今歌坛的无聊,乃是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必定代价,也是向物质世界屈尊的必定步伐。
马兆骏他们一代的时代早就过了,除非你能回头一枪。人人都吃便当,不管你歌唱不歌唱便当,你也要爬在岁月的老藤上远去的。
马兆骏的《上海公园》里,有个女声在念白,说四十多年后上海还是老样子。可是,那样的乡愁也是徒劳,再过十年,也就外滩还是老样子吧。
想想,经过理想主义的青春岁月之后,多少人在为生存拼争,多少人不想落后时代半步?!台湾是这样,大陆也是这样,再过个十年,曾经听马兆骏的那批人也都要四十、五十开外了。大家若能再坐到一起,什么人都有吧。富翁、社会达人、落魄文人、识时务与不识时务者……但再怎么也都是一群人老珠黄的家伙。而马兆骏唱道:“人尽其责,问心无愧。”
这世界就给你这么多了,不管你要的多不多。老马,我不会对你说“走好”两字,既然逃离还只是第三次。
会有人回头开枪的,在音符全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