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有人已经认证近年金熊奖成色不足,有点无聊。碎言多了,别人会怀疑平时拿了“两脏”多少钱。
王全安的电影只看过一部——《月蚀》,一部我个人认为是都市题材里很有特点的一部。但不知道,圈子里为何对它的反映,没有对章明的《巫山云雨》反映大。有人也许会说,《月蚀》几乎是《薇洛尼卡的双重生命》的翻版,这样说的话,《巫山云雨》也姓安(东尼奥尼)。
话说回来,《月蚀》从结构上、人物设置上看,的确是姓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个余男是用综合法拍摄的,而另一个余男也是用分析法整出来的。波兰的那个有心脏病,中国的这个也有心脏病。
但我喜欢王全安的这部“致敬”之作。通感的东西玩到这火候,对于处女作来说已属不易。中国大陆电影近几十年,都是城市题材拍不过农村,大城市拍不过小城镇。尤其这十年,我还没看到一部能摧毁我内心的大城市题材的好电影。
好象王全安这次也把目光转向了农村,这是相对容易的。就像大都市的文艺玩后现代(玩得好例外),也是容易的。
这个新年补看了几部电影,我发现2006年陆川的《残月》和路学长的《租妻》都超级烂,烂到和某些大片一样令人恶心的地步。陆的《可可西里》不论怎么说,还是可以的西里,想不到他寻到枪,一泡就打残到如此地步,比普通法制类电视剧都差一大截的超级烂片。
路学长怎么会去找一个这样的题材——租妻回家安慰乡亲。都是报纸网络的新闻惹出来的?这年头看新闻,真的需要比眼力更好的嗅觉。社会现象、打工群落的人生处境、人的邂逅命运……路学长居然把视点归到小处,而更明显的是:导演生态方面很苍白。我以为,不具有一种草根的关爱的目光,就是在粉饰。粉饰现实有很多种的,为现实叫好的是一种蹩脚的粉饰,而失去敏锐度则是一种平庸的粉饰,往往后一种更害人。因为前一种在歌功颂德的余音里,就歇菜的了。
但是,大家看到的2006年的电影批评声,全是对着那几部大片的。大片拉出的屎大,臭气传得更远,是一回事。但人家大片却是自有投资商赞助的,而某些小成本电影,吃的恰恰是国家定粮,一年浪费了多少粮食知道吗?加在一起也很可观的。当然,这年头是“大盗”记录在案,“小偷小摸”一概视而不见的。最多套上个“中凯文化”的塑料包装,偷偷地上了盗版商的货架。
今天的电影环境的畸形,真正的矛盾不全在商业道路,而是那些残月般的国营体制,以及落叶没根归的集体化机制。有些已经全然没才气的导演就歇着吧,别浪费国家资金了。再不行,至少也到天明了再平川吧。
罗杰·沃特斯在巡回演出的充气猪上写了一行中文:“你可以重写历史,但不能改变它。”我想说,我们没有在创造历史,但我们也不能给这段历史添上更多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