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物之神》感觉细微,在流水里蒸发
小说的文字感觉是天生的,这就好比天才的小说家,是一个能在干枯的生命里挤出水的人。此书有一种闷热的潮湿感,体验上有很多奇幻的极致。在刚读的时候,我甚至不觉得作者是位女性,因为她的意象是成串成串地喷射出来的。
阿兰达蒂·洛依,一个印度女作家,37岁时靠此书获得了全美图书奖、英国布克奖,但在书里面,她说:“三十一岁,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这样的书最好是在夏日的河边阅读,它的跳跃、它的如篝火般的闪烁,它对结构的破坏,以及对情节的颠覆,使你在任何一页插进去阅读,都不会感觉不适应,流水是不分第一滴和最后一滴的。
我自然地想到了印度大导演雷伊的“阿普三部曲”,那是全世界对河流描写得最深刻的。在印度,生活在河畔的人群,是生死皆虚无的。再远一点,史诗《摩诃婆罗多》在今天看来,依然浑浊而神秘。难以理解的是这个古文明国家,在连接现代思想与观念时,居然充满了乐感。《微物之神》的节奏缓慢营造了一种奇特的氛围,它的时间感是回旋的,有时候几乎是一个音符的重复,滞缓得让人绝望,《微物之神》不像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阅读起来有一种淋漓酣畅的迷情缠绕,《微物之神》很粘,细微到每一句句子都藏着无数意象,互相游戏而抵消,这是一个具有超强想象力的女人,她的很多段落都像一个迷宫,不是故事上的迷宫,而是文字上的迷宫。她的语句是诗歌式的,有时为了抽象而牺牲故事,有时又为了漂亮而牺牲简洁。
我在世界杯期间阅读此书,是一种极度的折磨。每一次捧起书,都觉得有两根平行的弯曲道路,一根华丽,一根悲伤,我知道我要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这本出色的小说里,因为里面的复杂意象让你无法喘息,让你失去时间。
想象一下,由印度西塔琴演奏的曲子为何有如此长度?它是一种没有终点的音乐。
《微物之神》是将家族史、宗教情怀、自然神冥、个体悲哀与两性经验组合与调配,最终成为分子结构上的交响:“一千个声音在冻结的车辆上面扩展开来,像一把噪音之伞,”首先你被这样的文字吸引住,然后你就彻底迷失。不得不说,这部小说的前三分之一极为精彩,是因为作家的现代性语言堆积的新鲜感造成的,但后面的部分几乎没有时间上的推进,凌乱而失去了一点点控制力。
文字的品尝,是一种深入运动,最后的缠绕应该是迷人的。
意象排山倒海般的出现,这是一种很放肆的魅力。厄普代克的评价是相对到位的:“就像虔诚地建造神殿一般,《微物之神》以精致、热烈而动人的情节建成了庞大的连锁结构。”在微物的神殿中,那种女人特有的对浓稠的触感反映,是非常特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