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管平湖
一些唱片
1)《孙裕德演奏集》
2)《中国民族音乐大师》系列(管平湖、林石城等)
昨天,在上海书城六楼买的。
孙裕德是我一直慕名但无缘聆听的琵琶和洞箫演奏大师,是上海派的创始人汪昱庭的弟子,刘德海的老师。
《中国民族音乐大师》每张只卖12元,计有管平湖(古琴)、林石城(琵琶)、项斯华(古筝)、刘德海(琵琶)等15种,属于上一代的也只有管、林两人,大师刘天华那张是别人演奏刘的作品。
虽然,听后面那代演奏家的,总觉得不少人在气韵上和上一代无法比,但12元真的太便宜了(想买的话,注意后面的曲目,比如林石城的曲目都好,是传统的)。
深夜,拿出瞎子孙文明的唱片来听,这套是以前买的香港龙音版本。孙文明是和阿炳、刘天华鼎立的二胡演奏家,也创作。可惜只活了30多岁。他一生都在流浪,是真正的草根阶层的艺术家。
听孙文明的二胡,非常着迷,有一种很醇的民间味道。
中国民乐长年不被好好保护,别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的民歌民乐了。这个问题以后专门讨论。作为一个写乐评的人,也觉得有点可耻。西化得不像样了。
以前,一直责怪国内音像出版社不出这些唱片,现在看到他们默默地做了,不但表示敬意,还想竭力推荐给广大爱乐朋友。毕竟是12元一张管平湖啊?!大家多支持吧,这样我们就能期望看到更多早期大师的录音修复与出版!
一本书
《殡葬人手记》(托马斯·林奇著)
这些天在看,是个奇人。美国某小镇的殡仪馆老板和诗人,此书获得广泛称赞。在我看来,林奇的文字很干净,而随处又突发非常精彩的幽默。不属于小说类,随笔更恰当一些。与其说是在写生的边缘的死,还不如说是在写死的边缘的生。
把人生写透了,不做作,又有诗意,经常带着挖苦与调侃。
举些细节,如他写到一个男人死了,他回想到那个男人生前说过的话——米罗闻而一笑:“别放在心上,一只手洗另一只手,谁跟谁呢?”
然后作者为米罗的身体做殡仪师该做的:我先是让米罗的右手压在左手上,然后反过来,然后再反过来。后来我想通了:这无关紧要啊。不管怎么放,一只手洗另一只手,分什么彼此呢。
看到这里,我已经觉得作者扯得非常到位。想不到文章最后又呼应了一句,直接把生死超越、把人与人的感情,尤其人的孤独写得很深刻(当然也很克制的),看到这里,心里微热了一下:
他成了我们的幻肢,那双已经失去、我们却以为它依然存在的相依为命的手。
这篇叫“生死如梦”的随笔里,其实到处都是机智。比如这段:
我从前的岳母喜欢像电影里著名的芝加哥大盗詹姆斯·卡格尼一样大放豪言壮语,说什么,“要是我死了,只须装进棺材,随便找个坑扔下去就成。”可是只要我一提醒她,我们安葬死者本来就是这么办的,她就满脸不快,发起脾气来。
作者是在说——“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人生,本质上是苦难的。也是公平的。无论你如何经营,无论你如何贪婪,你都不能带走。
死,最后给了每个人公平。总要化成一缕青烟的。
所以,人应该在苦难中寻找到快乐,寻找到自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