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伤感,是不行的

(2006-02-15 23:34:02)

路过圆明圆路、虎丘路一带,十多年了,那里总给我灰暗的感觉。

 

以前,有个大学同学在上海档案馆工作,就在那一带。刚毕业时,经常利用单位电话乱聊天,算是度过了最浪费青春的时光。

 

后来文汇大厦建在那里。90年代中,我做电台节目是在北京东路2号直播的,有时候去文汇大厦交稿子,那时候没有电脑打字的,就直接给原稿。去了多次,觉得那幢建筑非常突兀,而且屋顶是一支笔,但怎么看都像男性生殖器。我曾想,搞文字的人可能闷烧一点,自然也不算大事。

 

近来,翻看一套“城市记忆”的丛书,看到了解放前的老照片——曾是哈同造的,非常好的老建筑。伤感的是,我们的城市规划是怎么弄的,凭什么把属于这个城市标志的建筑全部铲除?

这个建筑在1949年前是犹太文化的聚集地。1927年,哈同出资纪念父亲,建造了犹太教会堂——阿哈隆会堂,二战时期,很多犹太难民都喜欢到这个地方来苦读。20世纪90年代,原会堂的建筑被拆除,造了文汇大厦!!!

 

虎丘路,以前叫博物院路。听名字,就知道文化含量。

 

现在,我们只有所谓的“金色”外滩,像一条黄金旅游街而已。外滩身后的文化不同程度被破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好吧,来吧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