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气候变暖文化 |
刚刚过去的一个冬天,对于南方来说,是一大灾害。然而,从长时段而言,“冬天”正在离我们远去。
文|王伟立
冬天前往阿尔卑斯山赏雪是一个极为诱人的选项。每到冬季,大自然就像丹青妙手,从北向南,以斑斓的色彩描绘这片山脉。去那里滑雪绝对是一个精妙绝伦的主意,因为那里有奇丽峻峭的冰雪风光。
然而,优美如画的阿尔卑斯山脉,目前正在经历着一场看不见却十分棘手的危机。据悉,阿尔卑斯山上终年不化的冰川将在2050年完全消融,到那时,阿尔卑斯山脉可能将不会拥有冬季了。
高温让我们不知道寒冷
这不仅仅只是阿尔卑斯山所面临的问题,全球都在面临着暖冬。在过去的一年间,全球经历了历史上最暖和的一年。
去年2月3日,北京市最高气温达到12.8摄氏度,打破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同期记录,2月5日又猛升至16.0摄氏度,一举创下自1840年有气象资料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记录。同年2月6日,南京市最高气温达23.9摄氏度,成为百年来南京同期气温最高值。
上海市气象局在去年的3月1日发布消息说,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冬季里,上海遭遇自有气象资料以来134年里的“最暖的冬天”。上海市区平均温度较常年高出2.6摄氏度,这是自1873年上海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的最高冬季平均气温记录。
在西半球的英国,去年也发生了高达16.2摄氏度的气温,同样也是气象史上同期最高值。
定义暖冬是个十分困难的事情,至今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但普遍认为,某年某一区域整个冬季(全国范围冬季为上年12月到次年2月)的平均气温高于常年值(常年值一般取近30年平均,自2002年开始我国根据世界气象组织 (WMO) 的规定起用1971至2000年30年平均值作为常年值),即-4.2℃时,称该年该区域为暖冬,否则为冷冬。
两位数的温度让我们觉得冬天似乎并不是天寒地冻的,而是有初春的味道。
堆雪人、打雪仗已经成为“过去时”了
邓女士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上海,她告诉《mangazine·名牌》,她小时候的冬天比现在冷,而且也经常下雪。“每当傍晚时分,西北风起,天空中就有彤云密布;晚饭后万籁俱寂的时候,往往就会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堆雪人是最有意思的娱乐活动。首先要滚雪球,地上的积雪太薄了不行,只有等到大雪在地上铺被子似的铺了有那么三五寸时,雪球才容易滚起来。随便抓一把积雪,放到手里揉成团,做成有拳头那么大,再把这个拳头大小的雪球放到院子里滚,积雪就会越来越多地粘在雪球上,这球就会越来越大,原先和拳头一般大小,后来就像馒头了,再后来就象个人头了。”她说,这样的冬天现在在上海是很难遇见了。
而在本世纪初出生在上海的王超说,在他印象中,上海没有下过很大的雪,冬天总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只要听到下雪,哪怕是下小雪,我都会兴奋一天,因为上海的冬天有下雪的日子不多”,王超表示,“每当听到爷爷奶奶说起他们小时候堆雪人、打雪仗的游戏,我真的很羡慕”。
高温不仅仅只发生在冬天
据世界气象组织去年12月公布的报告,2007年1月全球平均气温为12.7摄氏度,比人类以往记录的同期温度都高。
从全年看,2007年北半球平均地表温度是史上第二高温,比1961年至1990年间的平均气温高出0.63摄氏度;去年南半球地表温度也高出同期指标0.2摄氏度,是1850年以来的第九高温。2007年前10个月,地球陆地平均温度达到历史最高,海洋平均温度为史上第三高。
据美国气象部门统计,美国各地去年共打破或追平263项温度纪录,如此“盛况”前所未有。其中,仅8月份就诞生100多项新纪录。得克萨斯州的波特兰去年8月16日气温达到39.4摄氏度,创历史新高,而第二天,这一纪录就被刷新至40.5摄氏度。
热带气候面积将会扩大
广东天文学会分析,2007年,广州全年平均气温超过23摄氏度,为广州自有气温观测记录以来第三个年平均气温超过23摄氏度的年份。2007年,广州除了4月份气温稍偏低外,其余的月份都全部偏高,这是十分罕见的。资料显示,从1997年开始,广州年平均气温不但高于22摄氏度,而且每年都高于以往连续30年的年平均气温值。
其中2003年、2006年和2007年,年平均气温都高于23摄氏度,这是广州100年(1908至2007年)气象观测以来罕见的。如果广州气温持续偏高,广州的气候就会从亚热带气候转向热带气候,公众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公布最新一项研究报告说,地球热带正在向两极推进,在过去20多年来,热带已经向北向南各推进了至少2.5个纬度,相当于大约280公里。这意味着本来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湖南省,其南部一些地区也属于热带区域了。
热带气候一般是没有冬天,或者说冬季在热带只是一个附属季节。令人恐怖的是,冬天正在不知不觉中远离了我们。
高温让人受益,同时更多的受害
众所周知,很多老人都熬不过寒冷这一关。因为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这三类疾病的死亡人数都与气温有关,寒冷可以造成这三类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因此,“暖冬”可以减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述疾病的发作和死亡人数。同时,暖冬会使整个季节后移,对生态环境尤其是对农作物、森林植被等有延缓生物周期的良性作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应用气象系主任景元书告诉《mangazine·名牌》,变化无常的气候会导致人类生物钟的混乱,会使得原本就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病情发作。
医疗气象学认为,精神病患者的神经细胞对春天的气温、气压、湿度和气流等气象要素的变化高度敏感,气候变化对其脏腑、经络、脉象和气血诸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在漫长的进化中,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适应现在的气候。人类的生命会因此而变得特别的脆弱。
景元书说,人类的生命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平衡系统,一旦原先的系统被破坏了,要想重新产生新的平衡系统需要很长时间,而使现在的人类在很长时间内适应不了未来的气候。如果气候长时间变化无常,人类的生命系统将会变得十分脆弱。
在未来某个时期,或许我们将会和冬季诀别,那时候的冬季将会成为未来人类需要奢求的惟一一个季节。
暴雨:中下旬,美国中部连降暴雨,导致至少25人死亡。
热浪:月内,美国南部和中西部遭热浪袭击,造成至少51人死亡。
飓风:中下旬,飓风“迪安”袭击加勒比海地区,造成至少27人死亡。
暴雨:上旬,保加利亚遭暴雨和洪水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
暴雨:上旬,尼日利亚中部谱降暴雨引发洪水,造成至少14人死亡。
暴雨:9~11日,肯尼亚西部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至少18人死亡。
暴雨洪水:6~8月,受季风雨影响,南亚遭受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至少2800人死亡,5000万人受灾。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受灾严重。
暴雨洪水:中上旬,暴雨袭击朝鲜并引发10年来最严重洪灾,造成至少600人死亡或失踪。
高温:中旬,高温热浪造成日本13人死亡。
台风:8月,热带风暴“帕布”、“蝴碟”和台风“圣帕”相继袭击中国南部地区,造成至少51人死亡,13人失踪。
泥石流:6日,菲律宾南部连日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7人死亡,3人失踪。
本文发表于《mangazine名牌》杂志2008年2-3月合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