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学涛
杨学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7
  • 关注人气:4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庆商人是一群什么人?

(2007-05-29 13:53:54)
 渝商”还停留在概念阶段
 
重庆商人是一群什么人?
 

“沉默的“地产大鳄” 掌管着地产界的“航母”,却鲜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合生创展集团“一把手”朱孟依在房地产业界可谓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之一了。”

 

以上文字取自媒体报道。在所有对于朱孟依的描述中,无数的记者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类似的话,甚至有媒体以朱孟依的这一公众印象为例得出宏大结论:广东商人向来非常低调, “闷声发大财”——似乎所有粤商都应该如此,否则便有被打入 “另类”的嫌疑。

 

在某次朋友聚会上,偶然碰到一位合生楼盘的售楼小姐,得知我在媒体后便开始大肆发表看法:有些媒体真是蠢,说朱老板很低调、很神秘,其实我们天天都能看见他,他一点也不低调。还有,媒体爱说广东商人的集体性格很低调,我看是因为你们的采访突破能力有问题,又或者是因为广东人做的大都是传统产业,根本不需要通过吆喝博眼球,但是,一旦需要博眼球的时候,其实广东商人不比其他地方的商人弱。

 

作为媒体中人,我也有被骂的嫌疑。但就私心而言,售楼小姐的想法倒是于我有戚戚焉:轻易地为一个地域的人画像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越变越小的地球村上,个体的差异实际上远远大于了地域人群之间的差异。俗语说 “一胎生九个,连母十个样”,你不能动辄做出“河南人如何如何”、“上海人如何如何”的全称判断,这意味着你要么压根不认识几个河南人、上海人,要么就是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

 

对于移民城市重庆来说,要给任何人群下一个严谨的定义,尤其不可能。 “重庆人爱吃火锅”、“重庆的姑娘漂亮”、“重庆的男人够豪爽”,这些大家都能达成的普遍“共识”,其实并没有多少智慧成分。

 

真正有智慧的一个词是“渝商”。重庆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为“渝商”这个词不断寻找注脚的历程,重庆人十多年来的心理,也可以从“渝商”这个词中窥出个所以然来。

 

我们知道,当一个人还很弱小的时候,它叫什么是没有人关心的,“阿猫”或者“阿狗”,是个名字就行;但是当他(她)长大成人,需要在社会上抛头露面、需要以名字来确立自己的独立影响力时,名字就成了重要的工具。

 

让我们考察一下“渝”字从“川”字里独立出来的历程:早在 1997年以前,重庆就成为了当时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但让重庆人耿耿于怀的是,从1954年成为四川的省辖市之后的43年间,重庆的所有产值,除上缴中央外,还须无偿为四川省奉献35%,而自己仅得到入不敷出的30%。终日爬坡上坎却收获微薄的重庆人有了被盘剥的感觉,“重庆挣钱,成都花钱”的顺口溜流传于大街小巷。因此,脱离四川变为“直辖”,脱离“川”变为“渝”,基本上是所有重庆人的梦想。这个梦想,在1997年3月14日成为了现实。从此,“渝”字头开始迈开大步向前走,在四川盆地内,关于成都和重庆两座冤家城市的争论也从此开始喋喋不休。

 

正是重庆在直辖之后的十年间创造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直接催生了重庆商人想要自创门户、自打招牌的心思,也催生了“渝商”概念的新鲜出炉。他们想象着自己能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获得如中国十大商帮般的荣誉,并通过这个似乎是褒义词的概念,兑现更多的商业利益。

 

对于这一造词智慧,重庆诗人李钢有个绝妙的比喻:从前的四川省就是一户大户人家,成都是少奶奶,重庆是丫鬟。丫鬟因为地位所限,虽然勤力,却无法如少奶奶那般享福。一天,机遇来了,丫鬟离开了这户人家自立门户,并且社会地位得到极大地提升。但丫鬟却时时不忘对从前的少奶奶语出讥讽,可少奶奶不回应,依旧过自己的日子,反倒让丫鬟越发像个语无伦次的暴发户。

 

诗人毕竟是诗人,用“暴发户”来骂人,一定是酸葡萄心理在作怪,其实心里巴不得自己比谁都“暴发”。但是,李钢的比喻至少点名了“渝商”概念的之于“川商”的尴尬,也就是重庆之于成都的尴尬——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因此,重庆十年,成就不少,山城日新月异,前程一片大好。但是,重庆商人作为一个群体,形象还相当模糊,尚不足以与晋商、徽商、浙商等商帮同日而语。倒不是说他们个体的成绩不够大,而是作为一个“帮”,重庆商人的集群效益尚未凸显出来。

 

掐指一算,2144万人口的重庆,商界名人并不算少,“力帆”尹明善、“宗申”左宗申、“隆鑫”涂建华、“南方”孙甚林、“龙湖” 吴亚军、“民生”卢国纪/卢晓钟、“小天鹅”廖长光/何永智、“东银”罗韶宇、“美心”夏明宪、“华宇”蒋业华、“谭木匠”谭传华、“长安”尹家绪等足以叫响“福布斯”、“财富”等世界经济名榜,但他们只是作为个体而扬名,并非作为“重庆商人”而扬名。对于大多数外省人来说,除了火锅和摩托、长安汽车,重庆的其余产业基本上处于无名状态。

 

 另外,“商帮”需要具备三大特点:一是无论大小,都有各自的企业,由各企业组成;二是在这个团体内,有相对的大型企业带头发展;三是各企业相互之间联系紧密,合作非常好。依照这个定义,著名经济学家梁小民得出结论说:重庆商人尚不能被称作商帮, “重庆商人一大特点就是各顾各。”梁小民说,这些企业都设法挤占市场一席之地,而忽略带领本土企业共同成长。而当时的晋商之所以能够做大,很大的特点就是合伙发展。同时,梁小民说,重庆本地民营企业发展速度快,已经具备形成“渝商”的条件。如要发展壮大,必须抛开各顾各的观念,谋求共同发展。

 

“喜欢单打独斗”、“一人为龙,十人为虫”,这一大缺点,是重庆商人自己都毫不掩饰的心病。还有,缺乏文化底蕴,过分依赖本土资源,也是制约重庆商人做大做强的要因。

 

国人唯一能记住的渝商联合行动只发生在1996年,200名重庆服装老板集体南下广州,建立了至今闻名全国的白马服装批发城,据说当时一下便卷走2亿元资金,让家乡的父母官们很是痛心疾首了一番。但是,这种故事我们之后就再也没有听到了,充斥我们耳旁的,只是重庆和成都的暗战和明战,让盆地之外的人不胜唏嘘。

 

(文/杨学涛,此文发表于《首座》杂志创刊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