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尚时尚观 |
2006年,在平面媒体广告大幅下滑的时候,只有时尚类杂志的广告能够逆势上扬,这应了那句老话:体育看电视,时尚看杂志。
中国的时尚杂志时尚已初成规模,色情的、物质的、精神的,该有的形态基本都已经齐备。然后,就在大家掏20块、28块,甚至100块钱来买一本时尚杂志的时候,是否已经理清了“时尚”这个词是什么?它和“风尚”、“时髦”、“潮流”、“休闲”等词语有何关联?
或许,这个词语根本就不需要被弄清楚,谁爱说说去吧。
以下冒昧试着总结一下本人的时尚观,纯属一己之见。抛砖之作,期待珠玉。
(1)形容词还是名词?
“时尚”既是形容词也是名词,当它作为形容词的时候,功能和“beautiful”一样宽泛,但欺骗性不强,因为没人太重视它;
当它作为名词的时候,它仅是钟表+服装+首饰+Anything you
want的一个合词,任何一个单一的行业(比如钟表)其实都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但它们并不反对被归结在所谓的“时尚产业”里,不为别的,只是因为“时尚”这个概念,比“钟表”这个概念更容易挣钱。
所以,即便是名词,其实也是被当成形容词来理解的。实际上,“时尚产业”没有价值判断,就像“人”没有价值判断一样,但由于“时尚”还是个形容词,因此,“时尚产业”基本上等同于“很时尚的产业”,就像“人”被误解为“好人”一样荒谬。
(2)个性还是潮流?
比尔·盖茨喜欢穿休闲服,IT界人士从此也开始穿休闲服。
在休闲服在IT界成为潮流之前,比尔·盖茨很时尚,在成为潮流之后,IT界人士也很时尚。因此,所有的潮流过程都至少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引领阶段,一个是跟风阶段。
也就是说,时尚刚开始时是少数人的个性,接着会变为多数人的潮流。个性与潮流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
(3)外表还是内涵?
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是时尚界的盛会,虽然模特没说一句话,人们对模特的“内涵”也全然未知。
可见,时尚更多时候是外表,跟内涵毫无关系。这就是“时尚”为什么如此浅薄的原因——只要有钱,谁的外表都可以改造。这也是为什么时尚产业总和“暴发户”纠缠不清的原因——只有暴发户才能给“时尚”面子。
(4)先尊重自己,还是先尊重别人?
所有的消费品都有一个原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一个保险推销员,为了能让别人尊重自己,不惜在大热天穿着黑色的西装。这种掩饰自己自卑心理的着装方式,无论如何也无法和“时尚”联系在一起;一个模特,为了推销本季新品,而不惜把自己瘦到皮包骨头,摇摇欲坠,这样的举动,无论如何也和“时尚”无关——虽然模特是不折不扣的“时尚界人士”。
因此,时尚首先是对自己的尊重,其次才轮得到对别人的尊重。
(5)时尚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
穿阿玛尼是时尚的,如果是一个学生呢?是否也需要穿阿玛尼才是时尚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评价一个人是否时尚,必须把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水平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如果是一个穷学生,懂得把班尼路穿得干干净净也算是时尚人士了,但如果是一个职业模特,即便是一身名牌,但稍有搭配不当,还是要被评个负分。
一个女叫花子,如果能把捡来的破布扎成一块丝巾,那就是叫花子中的时尚精英了。
因此,所谓的时尚不时尚只能是个相对概念。只能把一个人放在同等条件下来考察,如果他比同等条件下的大多数人都要时髦,就可以被称为“时尚”。从这个角度说,时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少数人的神秘事,而是稍微加大一点力量就能达成的目标。
(6)时尚可不可以塑造?
都说“麻雀变凤凰”,时尚的外观、时尚的审美、时尚的习惯,都可以通过后天塑造出来。
有人说,从事时尚行业的人需要内心细腻敏感,并以此解释为什么时尚行业与文学、艺术等行业一样,总有如此之多的同性恋充斥其中,并获得相当成就。为了艺术能有更高境界,陈丹青甚至说“我真希望我是个同性恋”。
但是,正如很多同性恋乃是后天“修成”一样,对时尚的触觉同样也可以后天修成。在这个问题上,千万别相信某些业内人士的装神弄鬼,似乎只有自己是浑然天成一样。
(7)只有时尚人士才能做好时尚产业?
游泳教练其实并不懂游泳,体育记者其实什么都不会,医生浑身都是病,等等,证明做好一件事并不需要懂得这件事。
除了装模作样的小年轻爱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同性恋,我所认识的大部分时尚记者、编辑,其实都土得很,红酒不爱喝,雪茄不会抽,跑车没摸过,超过1000块的衣服一件没有,但所有这些现实的困顿,并不妨碍他们采访、报道如此生活的人,并写出一篇好文章,骗到一堆大广告。
这个行业说白了很简单,他和任何产业都一样,懂得把事业做下去就行,而这个主编时尚不时尚,甚至认不认同时尚,根本就毫无关系。亏了有些爱玩花架子的人,以为世人都是傻子,以为做时尚杂志,就得把自己打扮成基佬,以为只要是基佬,就能好歹蒙蒙人,大谬!(文/杨学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