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末,掌柜的就会拿出账本、算盘、老花镜,一边用手指蘸口水,一边慢腾腾翻账本,一边噼里啪啦地打算盘。“一定得把今年的账算对了,否则不知道要不要再买一头大肥猪回来种地。”
媒体就像这些掌柜一样,到了年关就想着给过去的一年算总帐。奇怪的是,掌柜的人虽然不同,做的生意也天差地别,但最终的账目却差不了多少,难道账本被人掉包了?还是谁复印了人家的账本在那里装样子?
尤其是年度人物评选,虽然名目不同,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最终的榜单却可能惊人的一致,比如“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时尚人物”、“年度慈善人物”,评选标准迥异,却极有可能被一个人集得万千宠爱于一身,所有的红帽、黄帽、绿帽悉数收下,毫不手软。
是这个人太优秀、在所有方面都遮住了别人的光辉?还是媒体丧失了自由主见、随意就把帽子拱手送给了头上原本不缺帽子的那些成功的少数人?
要说明这个问题的真相,先举一个例子:2005年,乒乓球运动员刘国梁当选由某时尚杂志评选的“时尚先生”,虽然刘先生很给面子去参加了颁奖礼,但同时又很不给面子地说自己“对这个头衔有些一头雾水”,并老实交代“自己实在算不上什么时尚人士”,看着娱乐明星们一个个完全夏天的打扮,也只能哭笑不得地摇摇头。
在刘国梁领奖的时候,我敢肯定杂志社的老总们一定在提心吊胆,生怕他说出诸如此类的一些话:“说实话,我根本不懂什么叫时尚,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得这个奖,请问这个奖确实是给我的吗?”
这样的发言不是狠狠地揍了颁奖者一顿吗?这甚至要比揍他一顿更让他感觉难受吧?但据我了解,此类事情发生的机率并不低,让原本皆大欢喜的颁奖礼成为了一场又一场的笑话。
制造概念是传媒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传媒人的尴尬。那些看似光鲜、让读者、广告商、报道对象都很干爽的词语,其实不见得好用。就像“时尚”这个词,在概念都还没搞清的情况下,有些号称“时尚杂志”的杂志就雄纠纠气昂昂地开工了,并成功协同广告商、被采访人,一起营造了一个时尚中国的莫须有概念,彷佛在一夜之间,中国人已经挣脱了小康的羁绊,成功步入时尚生活的圈子,住大宅、开大车、娶大美人、拉大便!
正因为不能确切地说明“时尚”是什么,所以“时尚”包罗万象,或者说“无像”——你看,已经到哲学层面了,有文化了哦。也就是说,如果我一定要说你很时尚,就算你头戴草帽、腰挂镰刀、没事就学喵喵叫,你也很时尚,想不时尚都不行。
有时尚媒体的记者说了句实话,“时尚就是一个筐,把我们需要的东西往里面装。”所以百度的李彦宏说,时尚应该是判断力、魄力,但时尚杂志偏偏让他手拿扑克装成魔术师,告诉大家“瞧好了,这才是时尚!”只是不知道李先生愿不愿意接受这个关于“时尚”的定义。
于是,我们看到的时尚人物榜、魅力人物榜、风云人物榜,差不多就是年度经济人物、年度体育人物、年度电影人物等单项榜单的综合体;于是,每到年末,那些挣了大钱的人就开始在各个颁奖礼之间奔波,今天是年度IT人物、明天是年度资本人物、后天就是年度时尚人物,角色变化之快,只有孙悟空能一较高下。
如果你仔细对照各个榜单,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在纳斯达克上市就是成功者,只要是成功者就是时尚人物。这种逻辑好比在说:只要有钱就是有本事,只要有本事就是有品味——“时尚”不过是“金钱”比较好听的一个代名词,或者是“成功”必然开出来的那朵花,唯独不是时尚本身。
此种逻辑支配之下的中国时尚男人的选举,实际上已经沦为了财富的比较、事业的比拼、甚至是长相的对比,而对于财经人物的褒奖已经汗牛充栋、超越了他们的应得,那么,还要一个谁都说不清面貌的时尚评选作甚?
“本官判定所有入选福布斯富人榜的人都是时尚人物,他们却一个都不承认,真是岂有此理。来人呐,每人给我痛打四十大板!”某时尚杂志主编把惊堂木狠狠扔下,喝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