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论点摘编 |
一
目前,在全球化进程日益深入的同时,由这一进程所引起的利益冲突和理论论争也日益激化。反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的8国首脑会议期间达到一次高潮,反全球化的示威人数高达10余万人,他们与警方的对立还造成了伤亡。有人断言:“我们正在目睹全球化的终结。”(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页)
赞成全球化的人们在谈论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如技术交流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商品的流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文化的交往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证明全球化进程是值得的,是有积极意义的。在我国,对全球化和加入WTO的事,持赞成态度的人也是采取同样的论证方式,无非是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并且进入WTO之后,我们可以享受成员国的优惠待遇,改善出口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等等。对这些积极论证,持反对立场的人们都可能而且已经提出相反的论据加以批驳。他们认为,全球化的美好前景是一个陷阱,其结果“不是繁荣和福利,而是衰落、生态摧毁、文化蜕化”。(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全球化重新导致贫困化,竞争造成生产力的下降(因为投资者可以找到低成本的劳动力,而不思提高生产率),文化的交流造成精神生活的片面化,等等。
在两派的争论中,我赞成积极地对待全球化,但是对某些论证持存疑态度。有些赞成全球化的积极论证,往往故意忽视竞争带来的问题。我认为,全球化的好处与其说是给我们带来好处,不如说给我们提供了参与竞争的舞台。暂时的好处有时会成为麻醉剂,竞争(尽管有点残酷)才是发展的永恒动力。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反全球化是一个陷阱,即落入闭关自守、停滞和不发展的状态,而且无力自拔。
人类历史是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逐渐拓展的过程。在当代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其产生、存在与发展都不能脱离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联系,在一个封闭状态中的民族与国家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她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艰苦历程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以博大的胸襟、开放的意识来发展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关系,勇于参与国际竞争,才能保持不竭的活力和发展能力。中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曲折和艰难。历史表明,开放的中国就是强盛的中国,封闭的中国就是贫弱的中国。只有开放才能生存,只有开放才能具有竞争力,只有开放才能具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在当今世界,仍然有一些人不愿意中国睡狮真正醒来。但是,我们自己应该保持清醒和自信,绝不能再退回到闭关自守的道路上去,要警惕落入反全球化的陷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