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阿甘”文/南方周末记者张玥 2014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

(2014-10-28 18:12:34)
标签:

财经

南方周末

阿甘

跑者

《阿甘正传》

http://s6/mw690/001jZij3zy6NaBzKI9705&6902014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 TITLE="中国“阿甘”文/南方周末记者张玥 2014年10月23日《南方周末》" />

跑步怎么写?被这个问题困扰了一个月。

从政府、企业的一轮采访里,明白了国内马拉松操作的关系网和账本。印象更深的还是对跑者的这组采访,每个人的故事都证明人体内是有正能量发动机的。

美国的三次跑步热潮发生在一战、越战和911之后,每当经济放缓、境遇困难,人们就会跑起来。期间又看了一遍《阿甘正传》,他跑了3年,被很多人跟随,很多年后,阿甘说有人告诉他,从中看到了“希望”。

文章长,原文刊于《南方周末》10月23日,第1601期。

42.195公里里,什么答案都有

在《天生就会跑》中,作者克里斯托弗麦克杜格尔探访了墨西哥峡谷里的塔拉乌马拉人,他们是史上最强的长跑族群:

“塔拉乌马拉人的土地上,没有犯罪、战争和偷窃,也没有腐败、肥胖、毒瘾、贪婪、家庭暴力、心脏病、高血压和二氧化碳排放。”

跑步,释放快乐,也与拉扯人类向下的力量抗争。南方周末记者选择了6位不同领域的跑者,讲述他们的马拉松:平等、自信、快乐、坚持、控制自我、抵抗绝望。

“百马”老人田同生:62岁练肌肉

戴着口罩,田同生用自己的第42个马拉松——北京马拉松,来庆祝62岁的生日。他的目标是跑100个马拉松。

坐在咖啡馆里,习惯穿紧身、彩色运动服的田同生,玩笑着说,“好身材要秀出来”。

929845分,他比采访时间早到了一刻钟,已经围着小区跑了个10公里。一天的工作之后,还有一次手臂的力量练习,这天的运动量才完成了。

见面前一天,他刚从柏林跑马拉松回来,接着要去芝加哥跑,然后回来跑1019号的北京马拉松。10天,三场。在他的生活里,跑步已经跟吃饭一样,成为生物钟的一部分。

“在国内,我是变态;在国外,我就是常态”,他说,英国很多同龄人都是这样,但是在国内,不大会提中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更多的是养生常识。

他的家人也都跑,连5岁的小女儿都有三双跑鞋,能跑上2公里。

55岁开始跑步,2010年起,他开始致力于推广跑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本身从事着管理咨询的田同生,从身边企业开始推广,先万科,后联想。

如今他已是跑步圈里知名的“田老师”。万科副总裁毛大庆在一次交流会上说,田同生是他的教练,跑了两年,“今天可以不让我在万科干工程,但是没人可以不让我跑马拉松。”

田同生说,比起重复的日常工作,马拉松是容易让人有成就感的,也是平等的。跑步的时候,身份、地位、财富都无法帮到你,只能让左脚迈过右脚,每一步都靠自己。

在国内,马拉松更多是电视上的事儿,只发生在别人的故事里,不是自己的生活。在大女儿为他画的漫画中,提出一句口号,“别人的人生仅是故事,自己的故事才是人生。”

央视解说员于嘉:自己什么样儿,我清楚

从于嘉的家,到中央电视台的距离是7公里,他卖了车,每天跑步上班。原来央视没迁到东边的时候,他也跑,“也才20来公里”。

路人怎么看?“爱怎么看怎么看,我自己要成什么样儿,我特别清楚”,做了12年篮球解说员,于嘉说话的时候不用力,声音也挺大。

这种自信,是通过跑步建立的:跟自己对话的时间增多了,你会不停的问自己,到底想怎么活着?什么才叫好?

刚入行的三年,20岁出头的于嘉,身体和精神都膨胀过一阵子。

作为央视的解说员,饭局里总是被捧的那个,酗酒,大学毕业三年,胖了50斤,一脸痘。

一次过节,在酒吧里又一场宿醉。第二天醒来,在镜子前,他看到一张让自己觉得恶心的脸。他讨厌自己,决定得改变。

先是健身,然后跑步,坚持了快10年,甩掉了那身肉。

解说员出身,于嘉口才好,他讲了2012年北京马拉松,也是雾霾天,跑第一个全马的经历:

那次看上去特傻帽:一带绒球的翻毛帽子,毛线手套,半路没电的蓝牙耳机,还背个双肩包,挂着Mini的号码牌跑全马。人家看我都特奇怪,还有劝我的,但我带耳机,没听见。

一开始跑,就是兴奋和好玩。一直往前,到了半马和全马的路口,有点犹豫,但觉得如果不跑完,估计这辈子要后悔。

跑到学院路(25km),你说不后悔也不太现实,真难受!就是累,太累了。而且很孤单,一个人,其他人都结伴,谁带着跑会儿、谁给喊喊号子……我就全当那都是鼓励我的!

又跑10km,到奥森公园了。我以为到奥森门口,掉头就冲终点了。谁想到那里面还有一园子呢!我说……我要死了我要!

但不可能放弃,还有5公里,您都到这儿了最后没跑完?不大爽!得放松放松,不然可能会抽筋。正调整呢,碰见两件事:

收容车来了,“小伙子还行不行?不行上车啊!”我心里一骂,“您往前开吧!我鞋带掉了!”拉伸半天,又来一“旗袍哥”:戴假发,穿旗袍,一双运动鞋,长得还挺难看的。丫把我给超了,这太接受不了了,必须超过去!真就是那样,得有这种东西。

奥森是很虐的,有很多坡。那是11月25号,又雾霾,公园里面特破败。孤独感扑面而来。“关云长刮骨疗毒,帐上帐下,闻之变色“,我觉得孤独感侵袭就是那种状态。

那时候我就觉得挺亏欠家里的,尤其是我老婆,人家嫁给你,不是为了嫁给中央电视台体育解说员,就是为了好好生活。但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没有重视这些……

这一路上,就让我把生活过了一遍电影。各种情绪,在路上都有,兴奋、失落、低谷、沮丧。

到了终点,那个狼狈,不知道该干嘛了,就是人家走哪我走哪……又冷又馊,已经没法儿要了这人。

完事儿,挪到地铁,还有人让座,人家是跑完半马来给朋友加油的,说“我们没资格坐,你才有资格坐呢!”印象特别深。接着就赶回去做晚上六点半的CBA直播了。

马拉松是于嘉生活的“站牌”:扬州半程马拉松,姥爷刚去世,他戴着老人在江苏上大学时的校徽跑,大哭一场。布拉格马拉松,妻子跟着跑了10公里,回来后发现当时怀孕了。挺危险,后来孩子出生,身体很好。

两年来,于嘉保持着每年7个马拉松的记录,速度很快,稳定在3小时30分左右。他想在有生之年,跑完100场。

有朋友在微信晒自己的首马:“3小时56分,牛逼吧?”他说,我为他高兴,但后一句,不觉得。

1014号开始,跑完芝加哥马拉松;又给好友姚明助阵,跑24小时接力;本周末,他又会出现在北极,跑一个半马、一个全马。加起来,20天,跑了140公里。

“如果能扛下来这二十天的话,我想我可以问一句,牛逼吧?”

联想副总裁魏江雷:控制自己

“尘满面,鬓如霜”,跑完北京马拉松,联想副总裁、中国区暨云服务业务集团首席市场官魏江雷在自己的朋友圈写到。这是他的第11个全马,在北京生活30多年,这一天的霾,他不大在乎。

有人说那天跑的人是在拿命比赛,他不同意“比赛”这个说法,跑只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过程,“马拉松是一场狂欢,但其实狂欢是一个人的孤独”,他说。

魏江雷很忙,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的采访,挤出了在新加坡出差时午饭的时间。关于跑步的采访,他几乎从不拒绝。

14年前,在美国工作时,为了控制体重,魏江雷开始跑步。

每次跑30公里,都是肌肉增强、大脑放空的过程:第一个10公里,满脑子都是工作;第二个,得花更多时间调整身体,在想的事慢慢忘掉;第三个,大脑只剩下传递信息的功能,到腰、腹、腿、脚,一步步迈好。身体越疲惫,大脑越放松。

控制自己,是魏江雷跑步的关键词。迄今,他每周都会完成40-50公里的跑量。

以体重为例,他对自己有清楚的掌握,跑完北马,减到70公斤出头,两天后,恢复到71.5公斤,他的理想体重是72-72.5公斤之间。

今年44岁,他能比小一轮的年轻人都跑的更快,控制着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与万科的郁亮、毛大庆一样,魏江雷也是企业家中的跑步名人。

在他看来,跑步的兴起,是从个体开始的。由少数企业家的个人信念,带动企业,进而以企业之力推广,带动大众跑步。

魏江雷的微信有2200个好友,其中受他影响跑步的,至少上百人。他有一个“大A乐疯跑团”(英文名Arthur)。

今年的北马,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也首次出现在了参赛队伍中,拿下半程。两天后,在新加坡的早晨六点半,杨元庆和高管们,又来了一轮北马后的“排酸跑”。

 

地产CEO 刘爱明:只有快乐,才会坚持

协信地产控股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刘爱明,曾任万科副总裁、上海区总经理,喜欢运动。在清华上学的时候,就跑过7年。工作后,玩过赛艇、登山,但最喜欢的还是跑步。

他喜欢跑10公里,每次一小时。出差也背着跑鞋,到了新地方,清早跑一圈,用脚步丈量城市。

刘爱明的微信中,有很多群。他说只有跑步群里,永远都是正能量,没有抱怨、没有攻击、没有黄段子。

跟朋友吃饭,有一半时间都是在劝别人跑步。在他看来,跑步的门槛,只是在上学时候,人们对它的痛苦回忆。跟读书一样,一件好事,却被教育搞逆反了。

实际上,跑步是快乐的。“人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上帝在里面植入了一些正能量和负能量,跑步能把这些正能量都释放出来。”

提倡跑步的企业,团队氛围会积极、进取、阳光,像拖沓、懒散、抱怨这些跟跑步不沾边的字眼,也基本不会出现在工作中。

“跑马拉松始终有一个情形,会刺激我:无论跑多快,都能看见明显比你年长的人跑在你前面。”

年轻人很难控制自己、控制节奏,起跑很快,30公里后就难以坚持。反而是40岁以上的人跑得更好,因为马拉松需要意志力和自我控制,成熟人能管理自己。

复旦教授张业松:这要不算赚,你还指望啥?

张业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教授,跑步已经有10年了。他会在自媒体上写跑步日记,被学生们称作“跑跑老师”。

2006年以后,他开始频繁参赛,国内跑过近20场,也跑过澳门、新加坡。2012年的上海马拉松,作为参赛者,他写了日记:

早晨的雨已经停了,赛道的清空措施做得非常好,苏醒过来的城市,喧闹还没有形成压力。经过的街道是淮海中路到西藏南路转龙华东路,尤其是西藏南路,3公里以上的南北向通衢,正好供雨后湿润的小南风温柔地吹拂。……

我呼吸到最好的空气,喝到热乎的姜汤,享受到必需的所有服务,看到这城市最美的街景、江景、人文景。享受了一趟最贵宾级别的市中心黄金街道清道自由行,所花费的仅仅是完全可能被毫不当回事地浪费掉的4个多小时的时间而已。这要不算赚,你还指望啥?
就赛事组织而言,上海的口碑不错。于嘉说,如果补给能做的更好点,上海不输给“大满贯”之一的芝加哥。

到今年9月,张业松的年累计已经跑到了963公里,几乎是上海到天津的距离。工作原因去日本后,他还将参加明年的京都马拉松。

文学圈跑者,以村上春树最为有名,从决定写作起开始跑步,跑了30年。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一书中,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

“村上春树,作家(兼跑者),1949-20XX,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出版经理陈晓晖:“沉静而绝望的生活”

出版了《牛奶可乐经济学》、《大数据时代》的湛庐文化,三年前开始引进美国跑步书籍的版权。

2011年,潘石屹开始在微博晒跑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湛庐文化总经理陈晓晖判断跑步热快来了,还会持续五到十年。他们连续出了9本书,作者、译者、出版者,都是跑者。

为了出书,公司中高层都开始跑步了。今年北马,公司20多人都报了名。

毛大庆翻译的《奔跑的力量》,作者是位美国律师,人届中年,开始跑步。陈晓晖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沉静而绝望的生活”。这是现代中产阶级的通病。

“你会发现,跑步的人就像传销一样,见人就问,你跑吧?”,陈晓晖笑。

办公室里有他跑步前的照片:西装,大肚。现在一身运动服,看上去挺瘦。办公间的员工,也多穿着跑鞋。

“我们也经常开玩笑,房祖名吸什么毒去?跑步产生的效果是一样的,内啡肽、多巴胺。出去跑十公里,啥事儿都没了。”

经常到国外参赛,他认为办赛水平如果国外是20岁,中国还在56岁。

最古老的波士顿马拉松,一场盛会,延续了117年,从爷爷到孙子,祖祖辈辈跑下去。

田同生描述,波马经过8个小镇,两米左右的窄道,路边都是老百姓的房子。很多人在自己家门口,放个沙发,烧烤,喝啤酒,看跑步的人。

在柏林,42公里的赛道边,排着80多个民间乐队。有人跑、有人跳、有人唱,马拉松是一场嘉年华。

东京马拉松2007年才开始举办,晚于国内很多城市,却已得到了一致赞誉。

陈晓晖说,你会发现那天的日本人,跟平常所见的不一样,毫不压抑,非常热情。

路人特别友好,还会备吃的,大酱汤、寿司、啤酒全有。跑者不用自备补给,甚至连官方给的都用不到。

田同生见过一个东京老太太,白发苍苍,穿着锦缎和服,雪白的袜子,踏着木屐,嘎嘎嘎地,盛装来看比赛。在那里,终点处会有人献花,跑者受到英雄般的礼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