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打新新规竟然各方均不讨好

(2014-06-23 08:59:42)
标签:

股票

    虽然新规规定计算市值由单日改为20日平均及网下申购前提是有1000万市值是一大改进,但现在看来新规还存在漏洞,中签效果还是各方均不讨好。

散户嘲笑打新比中彩票还难,本以为网下申购机构有钱多的优势申购条件得天独厚,但想不到,出来的结果是多家新股网上中签率网上0.4%左右,而网下申购由于采取了发行回拨机制,多家网下配售率仅为0.07%左右,巨资参与网下申购的各路机构,最终获配数量却少得可怜,机构网下申购中签比率比散户还低。

难怪有机构吐槽道:冻结上亿资金只获几万市值!获配数量不够"塞牙缝",打新让人哭笑不得!有机构叹息道:辛辛苦苦备案,准备各种资料,还得冻结巨额资金,到头来只获得几万市值的新股,彻底没劲了,还不知道收益能不能覆盖融资成本呢。

金光在19日曾说过网下申购存在漏洞急需修补,该贴引起了很多好奇与争议,后来金光指出漏洞在于机构原则上没申购上限限制,因而个别“无知者”竟然说金光是“无知”,指出:真的不知道要按有效报价全额缴款的?那么,我们就用事实及数据说活!

     网下申购者只要X-2日前20日平均20日市值不低于1000万,申购原则上没有上限,只需每只个股申购不超过其单个个股上限即可,这样,如果当日有多只个股一同申购,全部询价时全打上限,那万一询价时全蒙中申购日所需资金非常之巨!

而在当前的询价中,以前是可以报三次价,现时只能报一次,机率本来减少,由于询价时不需要缴款,也不知自己是否会中,即使中也是按百分比配售,而且售机制也有按申购量优先条款,所以不少机构按上限申购,但这次不少新股发行价机构均能“计算”出来,结果很多机构幸运蒙中了,如果账上没那么多钱,且短时融不了那么多钱时就傻眼了。

我们看一些资料和报道吧:

记者根据公开数据不完全统计,嘉实基金7只公募产品成功入围联明股份有效报价,合计需筹集资金4.05亿元;在飞天诚信上14只公募产品成功入围有效报价,合计动用资金21.4亿元;8只公募产品成功入围今世缘有效报价,合计动用资金14.26亿元;12只公募产品成功入围雪浪环境,占用资金8.69亿元;6只公募产品入围一心堂,合计动用资金20.36亿元;在龙大肉食上合计动用资金逾7亿元……

换句话说,短短一周,嘉实基金需筹集逾70亿元的巨额资金来申购新股。

"哪有机构真准备这么多钱,大家都是抱着侥幸心理能打中。"某信托公司负责网下打新人士对记者坦言,"此次嘉实基金确实玩得有点大了。"

结果,嘉实基金3次榜上有名"资金申购不足"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询价不用缴款,原则上并没有根据你可真实现金来设上限,那么,很多机构及个人网下申购时可能会往上限去打,如果全中,尤其是多家均中时所需资金巨大不够时怎办?

那可能的方法有去资金市场去拆借,或T-1日抛老股、又或抵押融资,否则在T日不够资金缴款将上黑名单,结果我们看到了,T-1日二级市场抛压沉重,T-1日及T日回购市场品种价格飙升,与此没关系吗?那些T日实在融不了那么多钱可能就如嘉实般玩大了。

有报道称,6月18日机构网下缴纳新股申购款遭遇银行堵单。当日晚间某大银行交易系统出现问题,导致30多个账户150亿元资金未能成功划款至中登,申购失败。是否是真的堵单还是为不够钱找籍口呢?如是堵单,难道银行的交易系统是“豆腐”系统?记者问到底是哪家银行,却说不敢讲,怕得罪!那就无语了,因为如是银行责任你可追责,索赔,你是顾客,你有钱,你是银行的上帝,不行,换间!

所以,建议管理层查查到底是机构责任还是银行责任,是否有漏洞,如何填补漏洞?我们上周看到报道说飙出多个个人大户申购资金多大几亿,按合理推测,不排除个别大户申购时根本没那么多现金,可能打着不够去借的如意算盘,毕竟现时中新还是必赚的生意!

根据新股发行新规,网下打新机构一旦出现违规,将被记入黑名单,6个月内不能参与打新。所以,希望管理层查一查此次打新没及时缴款机构,严格按规处罚!让其他机构吸取教训“没那么大的头不要戴那么大的帽”!

    而作为机构,这次配售新股率奇低,如此低的网下中签率意味着一些机构如果拆借资金成本过高,打新将面临得不偿失甚至亏损的境地。

   另外,作为规则,该漏洞应该尽快填补!

   如询价需实缴款也不妥,应为大大延长了冻结款期限,机构意见很很大,而且象现在没中签就要缴款无论网下还是网上争议均很大,缺乏理据,益了上市公司,剥夺了投资人的利益,但可考虑无论网上还是网下你的申购市值不能超过二级市场的市值,这对二级市场也是一大促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