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空频扰的银行及地产股跌透了吗?

(2013-11-28 08:53:24)
标签:

杂谈

这几年房地产是受政策调控最多的行业,尽管政策调控屡调不下,但是受政策不明朗因素影响地产股却持续低迷,今年以来地产指数的跌幅为8.8%,远大于指数3%的跌幅,而银行一方面受地产调控的拖累,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业开放及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准入门槛的降低,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今年以来银行股总体跌幅达4%,同样跑输大盘,由于银行和地产在深沪两市中占有较高权重,它们的一举一动关系到指数的升跌,因而银行股、地产股是否已完全摆脱政策的影响,股价是否已跌透?能否作为投资配置一部分配置无疑是大家所关注的。

今年以来,很多机构、包括投资人对银行股、两市市盈率最低的一个板块,甚至有些还跌破净值,股价仍跌跌不休,持续低迷百思不得其解,正所谓,市场永远是对的,存在就是合理!银行股业绩表面虽然很风光,但其背后却隐藏着很多隐忧,以往其高业绩一是靠政策保护、较高的存贷差及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二是靠资本市场的不断融资,但随着近年来股份制银行的纷纷设立,利率的市场化,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行业的盛衰,平时我们密切关注日常生活的点滴,广交业界朋友即可见微知著。由于在金融业界混了20多年,认识不少银行界及投资界的朋友,也认识不少投资大鳄,因而对近两年银行业竞争的惨烈是深有体会的,每到季末、尤其是年底不少银行均推出高息揽存现象,不少股市大鳄季末被求情电话打到爆,烦恼不已,因为充存最方便是大鳄们在股市中的流动资金,也因此屡次造成股市在年底倒数日打出“充存”坑,据说现在银行求职要拼爹了,这种无序恶性竞争意味着该行业离告别高峰期不远了,与银行界朋友交流,也市场深感他们的压力,也尝试问他们你们银行股票那么便宜,你会买吗?多家银行员工均说不会买,其实,也见怪不怪了,问他们是否买自家股票,他们说不会买,这不需我解释了。这两年,除了利率市场化,季末高息揽存等恶性竞争不利因素外,监管层对券商混业经营的放松,不少券商推出的理财产品均比银行高,而且类似天天利等灵活收益产品也对银行活期存款形成威胁,基金因行情差不好卖,代销险被规范,现在还多了网络金融的争食,刚结束不久的十八届全会作出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决定,它意味着国有银行未来还将面临更多的民营银行的竞争了,而这些民营银行挖角、拉客的对象首选无疑是几大行,此外,未来存款也不是100%保险了,投资人更加会分散投资渠道。其壁垒正在逐渐被打破,市场化步伐加快,银行业靠高垄断带来高收益的日子将一去不返,这就为银行作为两市最低市盈率板块为何长期低迷作了注脚!日前又有媒体报道,银监会起草的《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管理办法》(即坊间所传的“9号文”)可能将于近期下发。这既是国内首份银行同业融资业务指导办法,也将是继8号文之后,对银行 “类信贷业务”展开的新一轮监管举措。可能令银行业整体利润缩水5%-10%。那么,系列利空接踵出台是否会令银行股继续低迷不振甚或还有很大空间呢?我觉得不会,因为股市很多时炒的是预期,炒预期在深沪股市中特征更为明显。由于银行股前期有相当长时间的低迷及回调已对基本面作出提前消化,股价也作了合理性的预期及价值回归,对对行业及个股的利空出台对股价会否产生影响关键是股价是否提前消化,利空是否出尽,股价是否跌到其合理估值,现时对银行业来说,可以想象的大的政策利空基本出尽,现时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5.73 倍,属于合理及低估的水平。未来即使利润缩水5%-10%,市盈率也将低于目前两市平均市盈率14.45 的水平,我们近期从银行股的表现也看出银行股已拒绝下跌,因而个人认为银行股可作为投资组合一部分了。

至于地产股,也是受政策影响调控最多的一个板块,什么限购、限售、提高贷款利率等等,现时可以想象未出台的最大利空就是房产税了,根据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李克强总理日前表态将启动不动产登记新模式,看来房产税的征收已是板上钉钉,关键在于税率问题、什么时候实施等,对于地产股未来的走势,由于其今年跌幅已大于大盘,其目前市场平均市盈率 13.18倍,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一旦房产税利空落地也将利空出尽,需密切关注。

综上分析,作为支撑并推动指数的银行、地产基本利空出尽,其股价对利空因素提前消化,因而后市大盘的上升空间应大于下跌空间,这两大板块不妨可作为密切关注及投资组合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