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有望走出一波“印钞”行情!

(2012-09-10 08:30:55)
标签:

股票

     看周末评论,市场对上周五大盘的喷发到底是反弹还是反转争论较大。


综观深沪股市经验,历史的底部往往是政策促成,低迷的人气也往往只能靠一条放量阳线来振奋人气。

政策上看,证监会维稳讯号的发出已是一个政策讯号的提醒,凑巧的是,周五刚巧是欧洲央行宣告无上限购债、欧美股市大升,又适逢(或特意)媒体透露发改委两日批复逾万亿元项目,组合利好促成周五股市的喷发!可以讲,当前,政策条件基本具备了,背景是“维稳”,但是,最大的利好是全球印钞!欧洲不设上限购债了,接下来就关键看美国是否QE3及中国是否跟进。美联储不久前表示不排除QE3的可能,美联储将于今周议息,欧洲先行下估计美国的QE3也为期不远。由此可以预期,全球可能掀起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而量化宽松则是一个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简单来说就是印钞, 只有在央行对于货币价格的控制失效,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无法进一步刺激经济下无奈之举,因为印钞的结果必然是货币贬值,其后果极可能是恶性通胀!那为何明知实施QE3可能会令全球陷入新一轮恶性通胀,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欧美包括中国现时均找不到刺激经济的好办法,欧洲如不印钞,意大利及西班牙可能会死掉,欧元区将解体,所以唯一能选择的就是继续打开印钞机.现在是不宽松马上死,宽松了还能支持2--3年!如果山姆大叔要是铁了心的要搞中国和弄欧洲的话,他就会出QE3。至于中国,跟与不跟均会造成通胀,而且现实环境导致中国不得不跟!不跟,热钱的流入和过多的美元追逐有限大宗商品引起的价格暴涨给中国带来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另外,中国目前对经济的疲软也已经无计可施,需要中国式的QE3来驱动,中国的经济历来由三驾马车所带动,分别是出口消费及投资,目前前两个马车均不行了。因为目前欧债危机及全球经济疲软令出口受阻,本来想最佳的方法是有刺激消费及内需所带动,但是,近年来,教育、医疗及房地产的调控及改革的失败,令不少人因病致贫,教育的昂贵令不少人养不起,高昂的房价套牢了不少人,可以说,民生改革的落后令国人不敢消费。况且,房地产的调控已陷入两难境地,从当前来看,房价似乎调不下去,推出房产税影响深大,甚至会造成经济的崩毁,影响民众信心及资金的外流,而且地产业作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以及覆盖不少上下游企业影响极大,因而,刺激经济说句不好听的话进入无计可施又或有计难施地步。上周发改委两日批复逾万亿元项目的报道,就引发市场关于是否中国式QE3的实施或翻版四万亿,也即是说,在无计可施下被迫再次由投资拉动?中国印钞或推出QE3历来是只做不说的,近年来,通胀的愈演愈烈达到难以控制地步足以说明央行很显然就是印钞的后果!

再度印钞也好,新版四万亿也好,可能是国家无奈的选择吧,当然,靠印钞去刺激经济肯定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作为投资人是无从选择及干预的,唯有期望投向所值及不要浪费及重复建设,以及自己在操作上顺势而为及顺势投机也好,毕竟,适者生存!

如果全球开动印钞机,不用讲,股市肯定来一波,因为在在实业不好做,楼难炒下,水自然漫股市这座“金山”!至于靠印钞所引发出来的行情是否肯定是一种只能是反弹不会反转就不一定。而我个人更倾向于全球印钞机会再次开动!唯一短期有影响的是中国周末公布的CPI出现反弹,重回2时代,这样短期减息或降准就存在变数。

讲完政策,接着就来分析技术了。随谈大盘喷发前确是看不到底部的迹象或征兆,只是在此之前以民生银行为首的银行股的打压预兆着大盘离底部不远,因为作为一个老手,银行股出现护盘反而要警惕,相反,在历史底部区域大跌后还打压银行股反而是机会!上周五,另外,沪指呈缺口式向上,突破多条中短期均线,DMIMACD等多项指标发出买入讯号,而且突破有量的配合,在技术分析上有量在价先的讲法,上周末的突破有量的配合相对可靠。

虽然,底部往往是时候确认,但可提前预测,尽管不一定100%预测准确,虽然现在预言见大底可能比较武断,但是,一旦全球印钞起码有一波中级行情,典型的如08年的“四万亿”行情,这次即使没“四万亿”达个折“两万亿”总会有吧。另外,是否底部,今日大盘能否保持量能很重要,如果继续放量上扬,则确认无疑,即使回调,不能破2100点,且量不能缩至上日的一半以下。  如是可以继续积极操作,先不管它是反弹还是反转,但绝不是“一日游” 。

总体,我对短期的后市是乐观的,大盘有望在维稳的旗帜下走出一波“印钞”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