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轻仓操作  精确出击

(2009-12-07 07:53:11)
标签:

股票

     上周三我是建议大家轻仓银行股减少操作的,理由很简单,大盘又面临3300点压力,要突破,只能拉蓝筹股了,蓝筹股就基本上是银行股没动过了,而且与港股比较,也基本只有银行股是偏低的,结果,周末也是以银行股为首的金融股带头往上冲的,但尽管大盘上升,却是升的家数远远少过跌的家数,面对这种“九死一生”的现象,市场有两种争论,一是拉高指数出货,二是炒指数期货和融资融卷概念。那如何判断呢?从技术上来,尽管短线技术指标进一步改善,但是DMI仍是显示多方进攻动能不足,在此种情形下,即使创新高也将出现顶背驰的现象,而且也将是多数人赚了指数赚不了钱,即使赚了钱,获利也不会深,因为靠拉指数上扬,我估计短期即使到3500点,蓝筹股平均的获利也只有2%左右,因此,不排除是拉高指数的可能,再说指数期货和融资融卷这一题材吧,对市场是利好还是利空呢?不要忘记。它们可是双面刃,当前两市平均加权市盈率已达25倍,与同等背景下的香港股市相比我们完全没有竞争力,如果推出的时机把握不好,一旦跌势形成那杀伤力也将很大,小心我等毫无指数期货操作经验的机构和股民被老外所“鱼肉”。

上周四我在香港与香港的金融界人士交流,他们也很关注国内股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专业人士,他们透露的信息我觉得值得重视。

据他们透露,现时很多老外均打听如何才能进入国内A股市场,他们认为人民币未来起码升值50%,其信息和观点我认同,我国经济和股市被老外所看好,我也相信人民币未来起码有50%的升值空间,但这将是一个渐近过程,因为升值过快将对很多民族工业形成冲击,另外,我疑惑,老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港股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港股国企股价比国内A股价低很多,H股比A股折价低很多,为什么他们不买港股?理由可能主要有两点:第一,他们看好中国的前景,但对A股和港股中的共性(如不少港股是国企)了解甚少,第二,国内A股市场目前的活跃性和投机性已经比港股强,所以,我建议那些香港行家买国企股,买红筹股,因为同一企业,同是国企,A股价格与港股价格不应相差太大,港股直通车是迟早的事,即使官方不直通,民间也会“暗通”,热钱始终会流向价值洼地,故今年三月底我就一直建议大家想办法投资港股的,现时仍继续建议国内投资者有条件的也继续投资港股,假如未来人民币升值50%的话,那么,港股未来起码有仍有50%的上升空间,有些人认为可能认为自己不识港股水性,但我的经验告诉我,世界股市有其共性,开始时,我也担心尽管自己是国内行家,不一定适应香港市场,但自4月份投资港股以来我的港股收益不低于A股,而且研究发现,港股随着国内投资者增多,港股已经有A股化趋向,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随着我们国力增强,国际股市也会A股化,国际股市也要看A股脸色行事,国内股市与国际股市未来也将一体化,热钱总往投机价值高或价值洼地流,这是规律。当然,我们也需适应国际热钱的价值取向,他们告诉我,国外基金他们通常受规则限制只投超过一定规模的股票,这也是为什么工行等蓝筹股A股价格高于H股,因为老外暂不能随意进来,他们看好中国那只能买工行等H股,如果他们能进来,工行A股自然也将向H股看齐,那么,我认为周末银行等金融股的启动,一是补涨,二是相对其它A股和H股其价值洼地在起作用,股指期货概念只是一个幌子,真炒投资价值,不如炒港股。

   对于短期A股,尽管指标有所转强,但隐忧仍存,我个人仍坚持认为,暂时不具备向上突破3500点的条件,即使到3500点又如何呢?那也是几只蓝筹股的事,所以,我认为短期到3500点那要做空。
    从消息面来看,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今日在北京闭幕,预计这次以及未来的政策主调将是:调结构,促消费,管好通胀预期,明年的刺激政策料将继续,“政策紧缩信号”的预期已不存在,这无疑为市场派了“定心丸”,我个人继续看好明年股市,那是基于“通胀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流动性过剩”,并不是看好股票的价值低估,要讲投资价值倒不如投资港股,基于未来政策的主基调,未来继续看好消费概念、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概念,地产股仍是建议大家谨慎,因为泡沫过大,民怨过深,管好通胀预期,迪拜危机的教训均将令地产行业面临调控。有人问我:继近期节能环保、农业和银行被我一一预测中后,下一看好行业是什么?我答:商业股!理由过一两周大家就知道了。

  近期的操作,我觉得宁愿轻仓操作,精确出击,只要找准热点也比你重仓好。因为近期就是少数股升,大部分股跌,近期先后买节能环保、农业和银行不是比买其它赚了指数赚不了钱的股好吗?且还能防范市场潜在的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