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眉吐气,意犹未尽

(2008-11-13 16:58:06)
标签:

财经

   今周,A股市场的投资者终于迎来了扬眉吐气的一日,因为自上周五A股已经开始摆脱了美股的影响出现异动,而周一向上突破之后,更是顶受住美股连续三日回调的压力,A股每次的回调均能顽强守在20日线上,今日在美股上日大跌5%左右的情况下,竟然顽强向上突破周一的高位,站上1900点之上报收,从而确认了A股的转强,与美股连跌三日相比,国内A股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事实上,相比于美国等欧美国家,稳健的经济和金融体系,丰富的外汇储备是国内A股市场有望率先崛起的基础。而且曾经令经济学家和技术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全球跌幅第一的“荣誉”,今日回过头来或者可以认为是对国际金融风暴的提前消化和反应,因此,中国股市或者能够成为全球股市的领先指标,其前一段时间的差劲可认为是不成熟市场的过分非理性表现,而任何过度非理性的行为市场最终会有一个反向纠偏过程,政府4万亿人民币刺激的财政计划只是行情的导火索和催化剂。当然,它表现了政府救股市也救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认真分析,近期两市的底部波动与历史的底部确是有很大的区别,在形态上,它连续横盘了9日筑底,这种走U型底的情况是以往历史底部所罕见的,因为A股市场上通常不是V底就是W底,而且这次国家的救市策略是通过救经济来救股市,出台的是非直接针对股市的救市政策。例如,市场充满期待而千呼万唤的平准基金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当然,市场往往是朦胧最是美,我们不排除有平准基金设立这回事,但即使是有,一旦市场已经起来,例如在1900点以上,它反而就没有出来的必要或会押后。而作为一个老手都知道,作为一般的投资者往往是信息落后,后知后觉,即使是有该实质性利好出台,当其出来时行情也或已走了一大截。所以,只能够靠积累河培养自己的盘面感觉和对政策、消息面的敏感,要在别人极为恐惧的时候敢于贪婪。

在历史低迷的时候,近期我们频繁写博,是希望为大家鼓气,希望自己十多年来对股市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盘口经验能为大家带来启迪。而我历来对市场的趋势研判是相当自信和敏感的,包括918的底部,也包括在1030开始,我们反复强调大家要关注重大机遇的即使来临。因为我们当时就指出,最迟11月初苦日子即将到头,因为包括季报业绩风险的消化完毕,大股东可以再度开始增持。11月中,20国首脑高峰会,中央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均为股市带来重大的契机。而且股市最终是以价值投资起主导作用,在1600点附近,市盈率只有12多倍的时候已经率先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轨,确实是没有必要再悲观失望。而近一周来,我们更是坚持看好的观点,事实再一次验证了本人判断的正确。理由很简单,就是股市已经极度超跌,极具投资价值,不少个股已经是两折的情况下,不但个人输不起,国家也输不起,所以国家肯定会出手救市。而从近日出台的措施来看,也验证也这一点。例如,明确指出将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近日更是推出40000亿人民币财政的刺激政策,而在推出十项刺激内需措施后,国务院和各部委更始频繁召开会议,落实各项措施,其出手之快,力度之猛,效率之高前所未有,难怪市场会作出激烈的反应。

今日大涨之后,投资者比较关心后市将如何发展?首先,从技术指标和形态上来看,KDRSI底背驰确立之后已经上行进入强势区,中短期均线也形成金叉,DMIMACD也发出中线买入信号,而且今日的上扬是有量作支持的。再从历史点位和角度来看,目前大盘仍是处于历史的底部区域,行情仅是刚刚开始,所以我们仍是建议大家不应目光短浅,除非你有短线的市场感觉和敏感,否则应中线继续持股。展望后市,我认为行情最起码可以见2200附近,所以未到压力区之前可继续持股。周五,大盘的回调只要不破1876点,还可继续逢低吸纳。至于选股方面,近期基建建材类板块毫无疑问是最热的热点,主要是受益于国家出台加大投资规模,通过投资来拉动经济的救市措施。但要注意的是,基建建材类板块累计升幅过大,不建议再度追涨。其实十大刺激内需的措施受惠面非常广,所以在基建建材类个股已经走了一大截之后,未来消费概念股应该有戏,因为一波行情展开之后,应该是板块个股的轮炒。而刺激消费是国家未来一大政策。

由于周五开始我将去北京旅游,而下周二才回广州,这次旅游是两周前已经确定的,所以到下周二均暂停写博客。其实我们反复强调,作为一般投资者也无须每天看盘,只要确定不是短线行情,你拿着的是中线股,就大可以放心休息放假又或去旅游,因为我们仍然对行情看好,只是需要注意2200点短线的压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