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晚我应老友李龙斌的邀请观看了安徽省徽京剧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的徽剧《惊魂记》,这是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徽商传媒和安徽省徽京剧院联合主办的“重走徽班路·徽剧徽商梦大型巡演”,本剧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在原有的情节基础上以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京剧之父徽剧来演绎中国版的莎翁经典著作,使我得到了最佳的艺术性与视听体验。
徽剧是明、清时产生并流传于安徽省南部古徽州及毗邻的池洲、安庆一带的地方戏曲,其沿革源于古徽州的“徽池雅调”即“徽州腔”和“池州腔”的合称,在此基础上吸取赣北的弋阳腔和浙江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等诸多优秀戏曲营养,形成了昆弋腔、四平腔等;后流传到安徽枞阳、石牌、安庆一带,又受到北方的梆子、西皮、乱弹等影响,产生了“吹腔”、“拨子”、“二簧”等腔调,经过长期不断的融入、磨合、演变,使得徽剧成为唱腔丰富、剧目繁多、表演自成特色的剧种。当地群众称“徽班戏”或“老徽调”。建国后正式定名为“徽剧”。徽剧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主要有《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同时期的吴承恩与莎士比亚被称为东方神话之父与西方的剧作之王。

左:李龙斌,后站立者:林志谦,右:杨斌

李龙斌扮演的九头虫

李龙斌
1986年7月央视《西游记》剧组在安徽九华山拍摄《误入小雷音》时,与安徽徽剧团的同行一起合作,其中有李龙斌、李泰山、叶以萌、杨斌,都在剧中扮演各种角色,表现出戏曲演员深厚的功底,李龙斌在《猴王保唐僧》中扮演九头虫,叶以萌除了在《传艺玉华州》中扮演二太子还演过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凌空子等角色,杨斌则扮演了哪吒、惠岸行者等众多角色,我们同吃同住同工作,建立了深厚感情。
我接到李龙斌邀请我看演出的电话后,对以徽剧形式来演绎莎翁的经典名作感到很新奇,看过戏后感觉到徽剧这种古老的剧种与世界名著有机的结合,对徽剧的创新与发展是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得到了男女老少观众的喜爱。这部戏编得好、导得好、演得好、整体好。导演徐勤纳是我的浙江老乡,我们在入场时见面寒暄,他认为这是一部遵循传统精神但不拘泥于传统规程来制作的戏剧作品,在表演上并不西化,而是以表演艺术为中心,用精彩紧凑的剧情和精湛的徽剧表演艺术来吸引年轻观众,音乐唱腔以“皮簧”为主,夹杂着“徽拨”,再用青阳腔点缀,并用话剧、舞剧、雕塑等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为补充,视觉呈现上也融合时尚、唯美、绚丽的当代审美情怀与浪漫、夸张、深刻的古朴艺术风格,使这部戏得到了中国徽剧化的完美演绎。他希望我看过戏后提出建议。
左二:李龙斌的太太,左三:赵宝乐,右一:李泰山,右二:李龙斌
在演出现场我还见到了李泰山、叶以萌两位老友,并接受了央视戏曲频道《戏曲采风》栏目主持人赵宝乐先生的采访,在与老友们的交谈中得知,《惊魂记》的男主演汪育殊是国家一级演员、红梅大奖获得者,还是叶以萌的亲外甥,女主角由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演员陈娟娟扮演,他们的表演表演文武俱佳,唱、念、做、打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徽剧中的孙悟空脸谱
我为徽剧的传承发展后继有人而高兴,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徽剧的猴戏,徽剧是最早演出悟空戏的剧种,希望能有徽剧的《西游记》题材的剧目出现,使我有机会学习、借鉴,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也希望古老的徽剧艺术焕发艺术的青春,在国内外拥有更多的戏迷。
本博文归六小龄童版权所有,没有书面授权许可,任何网站、媒体及个人博客不要转载、摘登本博文中任何原创文章、照片(美猴网除外),向杂志荐稿也要先征得本人同意。未经授权及签订协议,任何出版社不得将本博客文章集结出版,谢谢支持,敬请理解。取得授权请发邮件:guojie417@163.com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