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有点热沈阳有点凉
巴俊宇.文
几日来高温天气袭击京津冀以及南方局地,今天天气说北京温度达到零上40度,这是在我记忆里的第一次,说明全球气候的反常,也呼唤人们的科学发展及低碳意识。

这地球也真是的,差距就是大,首先就是这气候。冬日南方绿草融融,温暖怡人。大东北却是狂风暴雪,滴水成冰。而今日当内地遭受酷热煎熬时,东北却凉如深秋。今晨,窗外风声大作,居然刮起了北风,站在窗前迎着凉风竟然有点深秋的感觉,不得不把窗户关上。一看天气预报才知道沈阳今天是17—25度,怪不得感到凉,原来真的是温度很低。
而电视里却报道北京等地如何高温,也叫人增添几分不安,给北京的朋友们打电话,朋友们说很热,真的很热,热的人昏头涨脑的不知所措。
过去生活在北方的我从小就向往南方四季如春的气候,儿时墙上的风景年画展现南方秀丽的江南水岸,常常呆呆望着很久,幻想有一天会亲临其境。冬天里冻得瑟瑟发抖,幻想如果没有冬天该多好,所以北方人都喜欢春天,因为春天意味着温暖的来临。后来的工作中也常常遇到涉及南北的讨论,如在工业建设中常常有北方建筑成本高(保暖、采光等要求),加上取暖的成本,于是乎有人认为在南方工业建设成本低,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因为上述这些成本都会均摊在其中。总之在人们的意识里不知不觉的有种热好过,冷难捱的感觉。不过近时期各种流行病长来自于南方温暖地区,而据说寒冷地带的人们除了“人高马大”外,平均寿命也要比湿热的赤道附近人高些许,渐渐的热比冷好的观念被打破了,今天面对这40度高温天气,我甚至于不由得感慨:还是冷比热好过!
最近几日忙于十二五规划制定,今天为了实地考察、感受沈阳的城市规划建设,带着研究人员爬上了高高的大厦顶楼,在楼顶迎面吹来心凉的风,竟然使得身穿短袖的人们起了鸡皮疙瘩,真的好凉好凉。一边迎着凉风一边俯瞰日新月异的沈阳城市风貌,突然萌生一种想法,国家真的应该进一步重视东北的发展,在经历了30年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化”战略过后,应该回头重新审视东北在整个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战略意义,进行理性回归,重视、关心它的崛起与腾飞,还是一句我常说的老话:80年代初崛起珠三角,90年代初崛起长三角,2000年初崛起京津冀,如果说中国工业化过程三十年每十年崛起一个经济圈(城市群)或者叫增长极的话,那么,新世纪的第一十年初,应崛起第四增长极(经济圈、城市群),这个第四增长极就是大东北,这个新经济圈就是沈阳为核心的,交织在环渤海经济圈、东北经济圈、东北亚经济圈几个经济圈中新经济圈——沈阳经济圈;这个城市群就是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东部城市群。

下午的讨论会上我首先做个主题发言,就十一五规划的基本走向做了基本的描述:“保八、破九不难,过于追求GDP不一定解决中国的问题,我们的思维不能被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格式化,十二五规划不是GDP简单的空间摆布和目标设定,而社保、医疗、教育、住房、收入和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才是十二五要解决的深层问题,农业人口非农化、中间产业发展,小城镇发展,中小城市扩容,西北赶超,中部与东北崛起,中档产品和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等才是问题的关键。”
“中南经济过热,东北经济偏冷,这不利于国家长期发展,热的冷下来,冷的要热起来…….”我信誓旦旦的说。
和这天气一样,北京今天有点热,沈阳今天有点凉。
——巴俊宇2010年7月6日于沈阳
上传几张在楼顶俯拍的沈阳城市全景:(所有图片均为巴俊宇摄于沈阳,未经允许不得转为他用,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