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连载)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8)山盟


标签:
巴俊宇巴兰情感巴哥故事回忆录 |
分类: 巴哥故事 |
巴俊宇/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来了!”
六月的川西是最迷人的季节,是充满希冀的时节。草原、青稞地,连绵不绝,无垠的草原,弯弯的小溪,山峦连绵起伏,藏寨散落其间,牛羊悠闲地吃草,马儿们磨鬓厮守。身边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偶尔有一两棵孤单的树、以及偶尔路过的鸦雀扔下一两声啼叫。草地是温暖的,阳光熨烫着大地的每一个关节。在那里只要抓住一缕阳光就会感觉所有的阳光在给你全身心的拥抱。这阳光似乎令人无法抗拒,使我也无处躲藏,只能选择接纳它。不用刻意去逃避这强烈的紫外线会带来伤害!因为伤害的背后会感觉到巨大的喜悦,就是那种让自已整个的心灵沐浴在灿烂阳光里的喜悦!呼吸着清新的带有草香的空气。峡谷间
一排排的柏杨林,满树绿色,衬着蓝天特别美,而这里一切的美好更因为我身边有着美丽的藏族少女卓玛的陪伴。
熬成的麦粒粥,吃了绵羊头。央金拉姆阿妈细心的为卓玛梳妆细细密密的小辫子,又为卓玛穿上了漂亮的藏族盛装,卓玛变得格外的漂亮。
卓玛依旧一声不吭的站在旁边,一直站着默默无语,不知道她此时内心里是怎样的不安、激动或者喜悦。山村掩映在树林之中,只有一些小鸟在林间的叫声,划破这个的宁静的早晨。我远远的望着这一切,内心里暗暗祈祷老天多给我美丽的卓玛一些赐福吧!
私奔吧,卓玛悄悄地对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当时取代党政组织的临时权力中心,
②藏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藏历新年、六月欢乐节、拉伊会、亮宝会、雪顿节、萨噶达瓦节、汲桑介曼曲、鲁热节、插箭节、祭拉卜孜、祭佛节、望果节、赛马节和塔尔寺四大观经会(又称如来四大经节,在农历正月、四月、五月、九月、)、酥油灯会(灯节)、晒佛节、燃灯节等,有的地区也过端午节和八月中秋节。其中“六月欢乐节”是藏族比较代表性的习俗。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中旬欢度。这时,草原上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气候宜人。藏族牧民身着盛装,带上食品,驮上帐篷等到草原上安营扎寨,举行对歌,射箭、赛马、赛牦牛、摔交、拔河、登山等具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③藏族姑娘一般16岁至18岁参加成人仪式,进行梳头分发,把头发梳成若干条辫子,以示成人。一位藏族姑娘表示,成人后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可以无所顾忌地玩,现在要帮助家人考虑家庭的事情,孝敬父母,承担责任了。
④藏族祝福语:愿慈母安乐又康健。
⑤“桑”是藏语的音译,其意“烟”或“烟火”。至于“煨桑”,较确切的译法应是“烟火祭祀”或译为“烟祭”。为什么民间有此俗称,那是因为煨桑这一宗教仪式,在近代已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从内容看,民俗的“煨桑”和宗教仪式中的“煨桑”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只是宗教的煨桑仅是祭祀仪式中的一个内容,而民俗中的煨桑是单独举行的。煨桑所用的材料有扁柏、小叶杜鹃、艾蒿、青松、糌粑等物品。
⑥参加过成人仪式后,就表明已成人了。就可以谈婚论嫁,追求自己的心上人。藏族的婚俗戏剧味很浓。青年男女唱“拉伊”(情歌)表达纯洁的爱情。当男女双方同意后,男方便请媒人带上青稞美酒和哈达等物前去说亲。婚礼上要祭神、祭天。三天后新娘回娘家,直到生育子女后才回,这种习惯由来已久。
⑦玛尼堆,藏族称之为曼扎(意为曼陀罗)或石供。玛尼堆上多是藏民的石刻,它是藏族同胞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一般来讲,玛尼石堆最直接的意义有两个,一是祈福;二是供人们转经礼拜,随时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在远离城镇和寺院的乡野村寨,玛尼堆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不或缺的所在。所以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无处不在的玛尼堆担负起了经堂和道场的部分功能。
⑧藏族一直存在“一妻多夫”的传统,即使在今天的藏区,仍然保存着“一妻多夫”及招赘女婿上门的婚姻制度,和“舅权”至上的婚姻礼俗;女性在家族中起着支配作用。藏族传统的一妻多夫家庭有兄弟共妻、朋友共妻和极个别的父子共妻几种形式。但最主要、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为兄弟共妻。夫妻同房,以前的资料记载一般是丈夫在门口放置一个信物表示,其他丈夫就会自然回避。虽然现在藏族的婚姻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进化,但尊重门口放置的信物表示的传统,已经演化成对所有男女的尊重、回避、认可的习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