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俊宇诗人巴兰政协委员 |
分类: 巴哥日志 |
——提案选萃
关于把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民众实施“和谐社区系统工程”全面强化、改造各类老小区管理和硬设施的提案
提案人:巴俊宇
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最具体的是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也就是构建千千万万的和谐社区。而和谐的社区建设自然包括软、硬两方面的内涵。即精神文明、健康文化、友好的相邻关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安全而祥和的社区生活氛围。支撑这些内容的必须还有相应的硬设施和组织体系。如必要的封闭管理和社区配套设施、社区管理队伍的完备等。二者的结合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区”,进而才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做为老工业城市的沈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客观上形成了与沿海发达城市不同的人居环境体系框架。概括地说,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近时期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按照市场经济模式建构的新型物业管理的封闭、花园型社区。主要为社会较高收入阶层居住,主要矛盾问题是社区物业管理的规范性,高标准与其较高的物业费和消费者预期要求的差距,此类约占总社区的15%。二类是少数棚户区,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工人村、城乡交错地的社会闲杂职业聚集地等,这类社区管理形同虚设,人员构成复杂,相对素质较低,流动性强,建筑大都是违章建筑,在治安、防火等方面存在大量隐患。随着城市动迁改造这部分会逐渐地被改造,而最终消失,约占总数的10%。第三类就是大量的普通民宅,这其中有的是过去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家属居住区,有的是国有大企业的工人村,有的是部分社会性(如房产局早期所管理)的民宅,还有是早期开发没有实施封闭、现代物业管理的商品房。这部分住宅大都建设于80年代以后,目前没有大规模改造的必要和可能,并且占全市住宅的80%以上,基本上是沈阳市民的主要居住形式。这类社区动迁改造遥遥无期,现代物业管理又是空白,特别是伴随房地产的改革,尤其是企业产权改革,房产管理所属发生巨大变化,在新旧体的交错中造成巨大的矛盾和真空,甚至诸多社会矛盾不安定因素都产生在这个人居环境的主体中。
构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社区,不应是弄几个“样板间”、几个“花园洋房”做为“政绩”。应该是从根本上、基础上、整体上对这一主体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强化管理。从软、硬两方面入手,真正建设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和谐沈阳。沈阳市大东区的永丰社区就是很好的典型,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认可和好评,也为我们系统改造传统的“老社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和经验。为此建议:
一、沈阳市政府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系统工程”,由相关副市长挂帅,协调房产、城建、民政、市政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门领导机构(小组),专门负责此项工程。
二、对于全市的老(传统民居区)按社区进行全面的梳理,统计根据社区建筑,产权管理、现状等背景进行分类,进行统计分析“建构和谐社区“系统工程,提供前提性的主要数据和一手材料。
三、切实研究策划、制定并实施开展“建构和谐社区”系统工程,在财政列支专项资金,设立专门机构。并把这项工程提升到 “把改革成果经济发展的成效惠及百姓”,“市政府为百姓办几大好事”的高度上,广泛宣传、切实实施。
四、通过调查研究,科学设计,切实地制定“工程”的实施方案,制定“和谐社区”的软。硬件的标准,设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如过去曾开展的“绿静美安小区”等。其中特别是硬件设施的改善和相应的管理。
五、全面、系统地对传统的老小区进行改造。通过政府投入配合产权单位和社会力量进行社区硬设施的改造投入,分类、分级实施,条件允许的尽可能实施封闭管理,修缮小区大门,配备保洁,门卫人员,车辆进行登记出入管理等。
六、社会宣传部门要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调动和配合社会力量,形成舆论氛围。提升沈阳整个城市的文化档次和市民素质,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打击流窜犯罪,在全市形成健康和谐的人居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