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巴俊宇巴兰伍思凯 |
分类: 巴哥随笔 |
巴俊宇/文
关了电视,一种冲动充斥我的内心,我甚至于我的“尊严”和“架子”于不顾,突然萌生了写一写《梦想中国》那个被人称为小伍哥的那个评委,于是“摆渡”了一下,哦,才知道是一位叫伍思凯的台湾歌手……。
不要说我孤陋寡闻,更不要说小伍哥名气不够,像我这种人能去过去看一下那些“梦想”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让我像“粉丝”一样,对这些如数家珍呢?这个世界离不开歌声,可毕竟不完全是歌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除了歌声还有书声,还有轰鸣声,甚至有枪声、哭泣声……。我酷爱歌声,然而我却要沉湎于诺多的无可奈何的不谐和的声音中,因为我的肩上扛着另一些沉重的东西。如果一定要歌舞升平的说这个世界是瑰丽的,那么娱乐不过是这个多彩的世界里一抹彩虹而已。
我也是在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沸沸扬扬的炒作中卷进这个兴奋的漩涡中来的。姑且不论超女的是非曲直,不谈什么“超女” PK“梦想”那些人云也云的话题,不管怎么说《超级女声》能让那些生活在蜜罐里的女孩子想唱就唱;而《梦想中国》也确实给了那些有梦想的人一个梦想成真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不可以用“一切现存的就是合理的”这句哲人的话对此作一点理性的判断和思考呢?回想起我们只能唱《东方红》那些红歌却没有红歌星的年代,一种怎样苍白与禁锢,又怎能不勾起我们的感怀呢?社会终归在进步嘛……当然要写写小伍哥“本动力”绝不仅仅源于此,说起来却是被他那目光引发的……。
那么多酷爱音乐艺术的青年,怀揣着自己的梦样的痴迷,载歌载舞,如醉如痴,不论技艺、水平如何,那种对艺术痴迷追求、对梦样理想的执著以及由此激发的那种新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个性张扬这首先是应给于尊重的,我想离开这一点《梦想中国》就失去了它最原本的内涵和魅力。当你看到那个独臂的母亲在两个领养的孤儿支持下引吭高歌,看到那来之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的歌手那独具民族特色真情又略带几分凄婉的歌声……,有谁能不去尊重他们呢?凡此都叫我已经把评选本身看得不重要,反而更热衷于揣度、判断、审视和观察评委们的公平、公正、公道的心,评选之外的感动以及那种在感情和理智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而这些已经远远的超出了《梦想中国》所带给人们在社会层面的意义的扬弃,而成为一种精神、道德、理念在检验着我们每个与之有关的人们的灵魂。
如果你看了《梦想中国》的选拔电视节目,我相信你都不会忘怀小伍哥那种目光。每当选手们在展现自己的歌喉的时候,不论是男是女,不论水平高低,不论发挥好坏,那个小伍哥都目不转睛用一种深邃,真诚,尊重,理解和思考的目光沉浸在那些感动了别人抑或只是感动了自己的感动中,那目光理智中透着柔情,柔情中又毫无媚俗和功利;那目光中藏着悲悯与同情,悲悯与同情中又毫不动摇对艺术圣洁的虔诚;那目光中闪烁着无奈的泪光,可那无奈的泪光里却含着坚定的支持和鼓励…….. 我深深地为那种目光所吸引,所感染,所感动。那时一种何等复杂又深刻的目光?!深沉、迷惘、痛楚、欣喜、愧疚、无助、希望、坚定、矛盾……… 我很少看见这么复杂而真实的目光,那目光就像天使般的圣洁,就像严师一样的挑剔,就像母亲一般的慈爱,就像父亲一样的严厉,就像兄弟一般的坦诚……。从这目光中我透视到了一个赤裸的灵魂,一个无奈的幽灵游走在流俗、虚荣、浮夸的喧嚣中。
人说说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歌也如其人,画也如其人,甚至企业也如其人,所谓先做人后作事。不论何谁,最令人迷恋的是人格的魅力,那是从骨头里透出的一种东西……。
在我的领域中我也是“评委”级的人物,尽管在某种社会、理论意义上,我的评委影响力和作用也许要远远高于那位小伍哥,但在艺术面前我只能坐在观众席上,但如果我也能作为“大众评审团”的一员的话,我却要毫不犹豫地说一声:小伍同志,我给你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