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经济学

标签:
小店经济文创产业网红小巷夜经济 |
文/李光斗
人们常说: 走近一座城易,但走进一座城难。一座城市最让游客感怀的往往就是它的旧街老巷。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融在一条条纵横阡陌的街巷之中。 一街一景,一巷一情,小巷是城市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小巷经济更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城市源于街巷,小巷是城市的灵魂,这从“街巷”的本义就可以看出。街巷原指相通的大道和胡同里弄。一般来说,大者为街,小者为巷;直者为街,曲者为巷。中国古代的许多城市就是由“街坊与市井”发展而兴盛起来。无数小街小巷成为了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日益息息相关。
城市小巷经济的回归
大型购物中心的崛起是现代城市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当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传统的城市街巷小店已无法满足社会化大生产与城市商业大流通的的需求。1852 年在巴黎开张的乐蓬马歇百货公司( Le Bon March) 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它的前身就是一家布店。到了1917 年 10 月 20 日,上海南京路开张了中国第一家自建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它并非一间单纯的百货公司,其中还附设有屋顶戏院、东亚旅馆和餐厅,成为城市的新商业中心。百货商店与大型购物中心开始逐渐取代了街巷小店,兼容时尚购物、餐饮、文创、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于一体,成为了现代零售商业最成熟的业态和现代城市文明化发展的标志。
随着生活环境和消费的多元化,中国的购物中心已跨过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而随着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的逐步发展、老城区改造升级,街巷经济又在许多城市逐渐火热起来。
小巷大民生
小巷虽小,却连着城市大民生。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遍布城区的小街巷数以千计,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相关,更见证着城市的人文和历史。近年来,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都把街巷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倾力打造。例如,北京市东城区依托区域内各具特色的王府井大街、南锣鼓巷、簋街等商圈,举办形式多样的“不夜节”“深夜食堂”等活动,打造大街小巷里的餐饮、夜市、旅游等夜间消费市场,从而满足市民和游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而上海新天地则是由上海巷弄里的石库门建筑改造而成,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商业地标,游客络绎不绝。此外像苏州观前街、成都宽窄巷子等一批特色街巷,也都各具特点,色彩纷呈。
小街巷连着大民生,让街巷经济活起来、火起来,可以把城市脉络打通,把城市毛细血管激活。复苏老城区,也是城市经济多元化的需求。在许多城市,经过特色改造后的城区小街巷如今更成了商家眼中的香饽饽。
小巷经济:夜经济的潮流要求
现代都市中,很多人白天上班都非常忙碌。到了夜晚,他们才会有空闲的时间去逛街、购物、看电影。因此在许多城市,夜经济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街巷中的夜经济不仅为夜晚增色不少,也成为提振城市消费市场的一大“法宝”。
一个地方夜间的灯火越明亮,意味着该地区的经济越繁荣。
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活动时间延长,增加就业机会,扩大消费,增加税收,从而推动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拉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白天经济靠生产,夜晚经济则靠消费。事实上,夜经济不仅代表着城市的活力指数,也检验着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
小巷夜经济,自古夜来香。夜经济最好的载体就是在街头巷陌。华灯初上,城市里昼与夜的交替被闪烁的霓虹和五彩的灯火抹去了界限,热闹的峰值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夜晚,变换的只是光影营造出来的一幕幕斑斓场景。
为进一扩大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夜经济成为近年来城市的新亮点,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成为了焦点内容。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夜经济”的相关政策。北京出台13条具体措施,大力打造“夜京城”商圈,推动深夜食堂、深夜健身、夜场剧院等活动场所,并延长其营业时间;上海还设立了“夜间区长”和“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点亮都市,再造“夜上海”;天津努力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以及繁荣夜间消费体验活动;成都打造夜消费地标;济南则选择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繁荣夜间娱乐文化体验,夜游主题观光,夜食特色餐饮,夜购时尚消费和夜宿品质休闲等等。
夜经济正在催生出更加多元化的消费市场,涵盖了餐饮、娱乐、旅游等诸多方面。夜经济已经成为了城市消费领域一个新的增长点。
街巷夜景,小店经济的便民与富民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显示:在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2亿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亿人,占比36.11%。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中国城镇人口增加2.36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4.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年轻人口的流入,一方面加快了城市的经济建设,带动了城市活力聚集,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街巷经济,因为小店业态能起到很好的蓄水池作用。城市消费能力提升的新动能之一就在于小巷小店,因为它承载着城市便民与富民的两大功能。
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街巷小店既是一种商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根据《全国小店经济发展指南》中的定义,小店通常指面向居民消费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美容美发、维修、摄影扩印、配送服务等行业的个体工商户,雇员10人以下或年营业额1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及年营业额1500万元以下的网店。由此形成促进大众就业、服务改善民生、驱动多元化消费的经济形态,被称之为小店经济。近年来,小店经济快速发展,在扩大就业、方便群众生活、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小店达8000多万户,带动就业约2亿人。
2020 年7月,中国商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开展小店经济推进行动,培育一批试点城市,推动社区、批发市场、现代商圈、特色街区等各类小店形成集聚区。到2025年,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1000个,达到“百城千区亿店”目标。
小店经济作为大型商圈的补充,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不少活力。不仅如此,小店经济还表现出十足的发展韧性。根据支付宝和网商银行联合发布的《中国小店经济温度图谱》,2019年中国小店年营业额平均增长35%以上,大幅度高于GDP增速;83%的小店月营业额增长超过1000元。
由此可见,小店经济的发展空间大有可为。
街巷是天然的网红之地
老年人爱遛弯,年轻人爱打卡,网红经济已成为新经济与新消费的重要风口之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传统商业逻辑发生极大变化。碎片化时间,场景化消费开始颠覆即有模式,整合平台资源,提高产品溢价,品牌情感,人格传播,小众定制,精准聚能,引领时尚消费等命题形成的“网红经济”,作为品牌营销的强劲风口正在袭来。而小巷经济具有天然的网红属性,许多城市的小街小巷是天然的网红之地,自带网红流量,具有变身网红街得天独存的优势。
网红经济的主力军是年轻人,网红火爆的根源还要追溯到90后、00后年轻群体的崛起和多元化生活的盛行。这代人的父母基本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宽裕的经济条件使其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明显不同与过往,其子女也更加开放、包容;由于父辈已经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年轻一代”开始有时间和条件追求张扬的生活方式,时尚、自我,想要的立刻就要实现。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爱上街巷中的网红店,将夜生活是否丰富作为他们评价一座城市生活体验的一个重要标准。一条街巷能否火起来,归根结底取决于有没有人气。在爱逛街爱打卡年轻人的带动下,小巷夜经济越来越吃香。同时,由于直播和短视频平台的火热,也带动起很多小店参与其中,部分小吃店、甜品店、咖啡店等,利用直播或短视频平台炒作,让市民逐渐熟知,甚至成为“网红”。据调查显示,从我国主要城市消费增长数据看,90后年轻人开始成为小店经济发展的新兴力量。微信支付数据表明,在新增小商家店主中20-29岁群体增幅最快。在新增商户中,20-29岁商户占比达到24.6%。
网红+小巷,对城市经济产生的贡献、承载的就业相当可观。
城市里的街巷不仅展现着都市风情与生活气息,也承载年轻人挑战创意产业之动力,更是技艺传承者、匠人以创意实现理想的广阔平台。自古城市中的小街小巷就是匠人们藏龙卧虎之地。许多小巷的历史往往是从第一间在此创业的特色小店开始,这家店具有其他地区找不到的特色,不断吸引人来探访,流动人口增加又带动各式各样的店家陆续入驻,集聚效应之下,小巷成为充满活力的商圈。时光积淀,整个小巷商圈的魅力就更能得以传承,整个地区的城市特色风格更加鲜明,匠人共同体就会成一街一巷一城市的代表。
如今,从一条街、一个区、到一座城,小巷经济中的匠人文化正在北京日益滋长,喜欢具有专业性、有个性又有独特事物的创业人才开始扎根小巷。
小巷经济与创意经济、创新城市
城市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街巷竞争力。街巷弄不只是观光、文化、生活风格的汇聚地,更是创意城市崛起最前线。借鉴国内外著名小街巷的升级改造,吸纳本地历史和文化,打造出多条不同主题、不同用料和设计风格、设施完善的特色小巷经济,已成为城市文化与经济建设的新风口。
以前,街巷经济一般不被认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主题。然而,随着近年世界各国重点都市的街巷文化复苏,各国政府意识到巩固小巷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性。有魅力的街巷文化,可以决定都市的样貌。在国外,城市街巷不仅保留原有的步行空间功能,还逐渐发展成为社区交流场所和新的零售业中心。越多越多的街巷为城市带来新商业形态与创意人才的聚集,小巷经济带逐渐成为创意经济与创新城市的重要源泉。而一个城市的大学,历来都是知识提供、人才支持与文化创造的商圈。
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该校成立于1870年,坐落于美国纽约州雪城(Syracuse)市内,是一所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公共管理学科排名全美第一,多个学科全美排名前十,其建筑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均在美国名列前茅,在各学科领域中成就卓著并影响巨大,在美国政界及国际上具有影响力,是一所世界知名高校。
雪城曾是美国重要的工业城市,雪城大学原本与雪城市中心很近,但1956年一条名曰81号的高速公路隔开了雪城大学与雪城市中心,之后雪城大学仍是那所美国名校,雪城城市却由于与雪城大学的疏隔日显落寞。到了2005年,雪城市中心却涌起了变化的风潮,大众交通路线扩大,自行车道开通,新的商业入驻,最大的变化是街道的颜色,市区街道被涂上了雪城大学的代表色—橘色。这都得益于雪城大学设计学院的搬迁,因为雪城大学买下了市中心西端的仓库重新改建。雪城市政府抓住了这一机会,大力改建社区与街道,并将新街区的主色调与雪城大学的橘色保持一致。
连接校园和市区的自行车道与市民交通网络的扩充,也同时和校园设施搬迁、建筑物和街巷重建同步进行。当往返校园和市区的公交线路开通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也随之开通,道路两旁尽是美丽的林荫与路灯。雪城原有的街巷景气得以回归。于是市区流动人口增加,公园、艺术画廊、超市餐厅等城市生活与文化设施重现活力,新的企业也开始入驻。
近年来,北京东城区正在进一步加大打造“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的力度,通过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引导闲置老厂房腾笼换鸟,引进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产业张力强的科技文化融合型企业。已形成板桥南巷胡同7号院、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印刷厂、东雍创业谷等17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吸引了1600余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文创产业的发展成就越来越受世人瞩目。
小巷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满足市场供需,公共投资支持,形成与其他商圈竞争力的差异化,缺一不可。其中的关键在于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尤其是扩大和其他区域的连接道路与大众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随着小巷经济的日益发展,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扩张性、可及性、整体性、多元化等小巷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将成为重要的成功要素。
街巷温暖烟火气,最是一城好风景。小巷经济的一幅幅宏伟蓝图,已然在城市中徐徐展开。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