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硬电影的软功夫:谁说张艺谋不会讲故事?

标签:
悬崖之上张艺谋张译《悬崖之上》电影 |
文/李光斗
谁说张艺谋不会讲故事?
年过七旬身兼编剧的张艺谋身段反倒越来越柔软,一部特工电影《悬崖之上》拍得高潮迭起。
《悬崖之上》跟张艺谋之前导演的所有作品都不一样,这次是一个紧张刺激的谍战故事:讲述一群红色特工如何在严峻考验下与敌人斗智斗勇,舍生取义完成秘密行动。再加上于和伟、张译、秦海璐等人的精彩表演,观众代入感极强。
冰天雪地的茫茫林海中,四个伞包从天而降,代号“乌特拉”的秘密行动小队成员张宪臣(张译饰)、妻子王郁(秦海璐饰)、楚良(朱亚文饰)及其女友小兰(刘浩存饰)就位,他们在苏联受过专门的特工训练。为了执行任务他们从一开始就分成两队,张宪臣跟小兰一队,楚良跟王郁一队,这样万一一组被捕,为了爱人他们也不会供出另一组,从人性上进一步保障了任务的执行。
然而,在这四个人落地之前就已经有其他人叛变了,前来接应他们的“同志”全是特务。任务还能完成吗?他们能活下去吗?
《悬崖之上》的悬崖,不是一个具体地点,是主角游走于悬崖峭壁之上,命悬一线的状态。“乌特拉”意为黎明,他们正经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就在任务紧张有序进行时,张宪臣率先暴露身份被特务抓捕。拷打、电击种种酷刑轮番上阵,一场堪比当年《风声》的夹胸电击让观众触目惊心,看着都疼。这时候神转折又来了,就在张宪臣命悬一线时,力挽狂澜的大卧底浮出水面。
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张宪臣(张译饰),接下来把主场交给潜伏在特务科的自己人周乙(于和伟饰)。周乙也是整部影片当中戏份最多、最出彩的角色。他如何取得特务科科长高彬(倪大红饰)的信任,如何对同志明里监视、暗里帮助,又如何在自己被怀疑时巧妙脱身?在张艺谋的镜头里,观众可以说是围观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高智商剧本杀。
《悬崖之上》不求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只追求《碟中谍》式的好莱坞节奏,高潮迭起、刺激,只为让观众爽。这种情况发生在其他导演身上很正常,发生在张艺谋身上却很反常,年已七旬、功成名就,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爽片”?
电影艺术是直击人心最有效的工具,大师之作最让人激赏的是表现人性的复杂和突变。当柔弱的人拔剑而起,当暴戾的人放下屠刀,当柔弱的菊豆亲手烧毁自己的家园,当顺从的家庭主妇秋菊执拗地去打官司要个说法………这才是电影的华彩时刻。鲁迅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呼啸者,回眸时看小菸菟”。对比一下李安的《色戒》和张艺谋的《悬崖之上》,同样的特工电影,但在人性挖掘的深度上不可同日而语。
《悬崖之上》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却不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整部影片所有的角色都直来直去,没有人物弧线:悬崖之上,每一步都是生死抉择,但看不到主角们人性复杂、心灵成长和内心冲突。张译、于和伟们男男女女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信念:完成任务,生死之间他们没有任何犹豫和挣扎。而且张艺谋这次把所有人放在了一个纬度里,全都是执行层,说白了都是“工具人”和“纸片人”。张艺谋这次煲了一锅和成功学同样浓郁的心灵鸡汤,所谓:成大事者不纠结。
出身于特殊家庭的张艺谋特别善于把自己当工具人,张艺谋说:“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快速工具化,工具不是个坏词儿,有用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张艺谋上电影学院完全是个意外,当时张艺谋已超龄6岁。他最后一搏给时任文化部长写陈情信,条理清楚的介绍自己是谁,控诉被耽误了青春的岁月,表达想上北京电影学院的强烈愿望,同时附上自己认真整理的摄影作品。最终,他的名字被加在了当年录取名单的最后一行。
由于是破格录取,张艺谋当时在班里是年纪最大的学生,现在大家经常说“老谋子”就是从那个时候叫起来的,不是说老谋深算,是因为他年纪大。
大学毕业以后,同届的陈凯歌、田壮壮都有好单位,没根基的张艺谋被分配到边远的广西电影制片厂,他一咬牙,跟同去的张军钊搭档,以大胆的构图、独特的镜头拍出具有影史划时代意义的影片《一个和八个》,之后又凭本事成为陈凯歌的“工具”——御用摄影师,再自己翻身当导演,一步一步把一把烂牌打成王炸。
“工具人”是时至今日张艺谋仍然经常提起的一个词,他也总是用这个词定义自己。
回到《悬崖之上》,如果整部电影不靠节奏来带的话,实际上是较为单薄的,反倒是倪大红这个角色深不可测:这个心狠手辣、无比狡诈的特务科科长就像整座冰山露出来的一角,他怀疑于和伟扮演的周乙但抓不到有效证据;他明知道杀错人,但只能将错就错。在这场“智斗”中,他这个特务科科长不认栽不行。如果没有这个角色的刻画,《悬崖之上》都快一点也看不出张艺谋电影的痕迹了。
我们给《悬崖之上》做个定位的话,名导、明星、类型化、节奏感、故事性都有了,称得上是一部商业化非常不错的主旋律大片。中国的商业大片时代正是由张艺谋开启的。2002年,由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甄子丹主演的武侠片《英雄》上映,在内地一举拿下2.5亿票房,并在全球收获约14亿人民币的票房。这部电影像一道分水岭,将张艺谋的导演生涯划分为《英雄》前和《英雄》后。
《英雄》之前,张艺谋享誉世界的作品是《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文化反思电影;张艺谋电影的上半场以《活着》画上了句号。到了《英雄》时代,张艺谋的身段越来越柔软。
人届70岁,张艺谋以《一秒钟》向过去告别;以《悬崖之上》掀开新篇章。张艺谋亲自出任编剧,以老练的专业技术,诠释出新时代下的主流电影如何讲一个好故事。
接下来的现实主义题材警匪片《坚如磐石》、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的影片《狙击手》都将陆续上映,都是相似的班底,都是同样的味道。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