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远去的乡镇电影院

(2009-08-26 09:33:30)
标签:

儿时之忆

影院趣事

电影文化

分类: 散文

远去的乡镇电影院

 

远去的乡镇电影院

 

文/刘正辉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有一处场所是永远无法抹去的,那就是家乡小镇上的电影院。它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毗邻镇政府、中心卫生院、粮站,是当时全镇最为宏丽的建筑物。曾几何时,这里是小镇的商业、文化中心,是我欢度童年美好时光的乐园,更是我少年时期文化与情感的启蒙地。

     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八十年代初,电影院非常火爆。每当夜幕降临,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在田地里辛勤劳动了一天的村民,洗净沾满泥土的双脚,换去充满汗渍的衣衫,从四面八方集结于此观看电影,卖花生瓜子、香烟糖果的流动小贩混杂其中,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那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经常趁父母稍不留神,就偷偷地蹓出家门,一起冲向电影院,想方设法地跟在大人们的屁股后面,混进电影院去看一场免费电影。等到重大的节日到来时,学校都会组织全校师生观赏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终于可以轻轻松松、堂而皇之地步入这块梦寐以求的“宝地”,心情甭提有多高兴!

      电影看多了,年少的我们也曾惹下许多难忘的趣事。最典型的要算武打功夫片《少林寺》首次在小镇电影院放映后,我们居住在小镇街上的数十个小男孩,一夜之间全都剃了光头,每天傍晚放学后,就聚集在电影院门口,模仿少林武僧舞枪弄棍、操刀使剑,厮战不休。这一光景,乐坏了街上剃头的老师傅,急坏了各家各户的家长们。

      1989年,我由镇中学升入县一中读高中,就再也没有踏进过小镇电影院。后来,我离开家乡到省城求学、工作,回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小镇电影院便成了我记忆中的一帧老照片,偶尔闲静时自己才在脑海中细细翻阅。每次有家乡亲人来南昌,我都喜欢打听小镇电影院的近况,得知那里早已不是影院了,而是出租给一个外地商人开办工厂。这让我唏嘘不已,但随后释然:传统文化总是在不断的更新与取舍中得以繁荣或进化,如今电视、网络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接受文化的形式和渠道也在悄然变化,身居斗室,轻按遥控、轻移鼠标,便能坐拥天下影城,去电影院看电影已是非常稀罕的事情,现在连大都市电影院的生存都岌岌可危,何况乡镇电影院。

      只是,一段消逝了的儿时岁月,一所远去的乡镇电影院,却在我记忆的枝头永远绽放、芳香长留!

 

(写于2009年8月25日中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