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家村风水塔 |
分类: 走走-旅行散记 |

野长城内外很有意思,城外(南面)睦洞村一马平川,是一个水路阡陌的“水”村,也是古桂柳运河和会仙湿地核心。夕阳落下九头山,登上石城墙,视野开阔,古桂柳运河和会仙湿地在脚下一览无遗。

而城内(北面)赵家村四面环山,是一个类似聚宝盆的“山”村。这个山村群峰怀抱,是四塘镇一个古村落,东西山隘各设对称两座古宝塔,是古代会仙或马面圩通马岭圩(四塘镇)必经之地,村落东塔边石板路连通田心王家嵅古道至桂林。

赵家古村落手绘地图
赵家村古宝塔东西两座,正合古建筑对称之美,有风水之意,叫清代四塘赵家村风水塔,收录在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先生著《桂林古建筑研究》:“桂林尚存唐代桂林木龙石塔、宋代全州妙明塔、明代桂林舍利塔、明代桂林普贤塔、明代桂林寿佛塔、明代桂林轿子塔、明代荃塘村河伯石塔、明代两江砖塔、清代狮子山河伯石塔、清代临桂钟英浮图、清代四塘赵家村风水塔、清代全州镇湘塔、清代枧塘砖塔、清代文市月岭催官塔、清代荔浦文塔。”

赵家西宝塔
整个村落规划布局于临桂第一高峰赵家山下,设有外城和内城,都建于明代,城墙和野长城一样巨石砌成非砖结构,外城南北各设一石门,叫石将门和永安门,内城设两个石门,在开建桂林阳朔高速公路前保存了四百年,由于高速公路从村中央穿堂而过,也被毁掉了。

赵家东宝塔下将军神像,源图于熊猫出品
让我极其纳闷的是,如果野长城也是赵家村先人同建,那为什么要建了?因为村里有外城、内城两道石城墙,野长城属于第三道城,在军事防御上考虑,是不是有点多余了?研究明末桂林历史,那个时期兵荒马乱,南明绍武政权灭亡后,永历帝出逃到桂林,桂林各地随之发生一波与清军抵抗的战事,石头城也好,野长城也好,应该都与这段特殊历史有关联。

野长城东西走向从赵家村牛头山往九头山沿着山脊婉蜒而行,附近的村子除了南面会仙湿地睦洞村和北面明代古村落赵家村,西北侧翻过镇龙山则还有与赵家村赵姓村民同一先祖的全洞村。
镇龙山下全洞村,与野长城一山之隔,野长城没有任何历史记录,从国内书籍和网络寻不到任何蛛丝马迹,但全洞村镇龙山大庙是一处文物古迹,有明代石刻《游镇龙山》等印迹。明朝崇祯十七年,赵家村举人赵嗣鼎回乡游镇龙山。登临山顶,置身胜境,心旷神怡,诗兴勃发,挥笔留下了《游镇龙山》诗三首,刻在镇龙山大庙赤壁上。诗其一:“盘回蹬转上茏苁,高倚层霄亚岱宗。罗复古祠开翠壁,云流苍木簇遥峰。碧岚映日光摇石,远水汲天影挂松。千载悠悠慕鸾啸,登临几度踞虬龙。”其二为:“仙居高出紫云端,万坚千峰一任看。后耸玉龙张翠盖,前临金凤叠层峦。星辰影动天河近,珠佩风清碧海寒。搔首飘然怀李白,知音世外共玄观。”其三为:“奇峰状突兀,合沓翠屏骞。嶂起连千仞,烟笼别一天。幽疑风雨集,峻看鹤猿旋。境以神居异,闲登学偓佺。”

关于桂林附近山坳野长城或者说石头城,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为附近村民躲避战乱躲进山中所建,桂林(主要分布漓江西岸深山)先后在明末和清朝太平天国时期出现两波兴建石寨热潮;
二是秦始皇征服岭南后,为了巩固对南方的统治,调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到达桂林历经数年建造而成,兴安灵渠或灵川附近山寨与此关系更大些;
三是石头城为明朝靖江王所建,用于屯兵屯粮的附属设施,因为城墙结构和靖江王城差不多;
四是石达开屯军所建或太平天国失败后由败退到此的太平军所建,主要源自村民口碑相传,尤其传说为太平天国古战场的地方;
五是土匪窝,由占山为王,劫掠为生的土匪建立的,如果真是土匪建的,桂林从明代到清代土匪窝有那么多吗,似乎与历史不太相符;
六是当地乡绅联合周围各村,为抵抗外来兵匪而陆续建立,这是《桂林晚报》上一个老龙的作者考察叫“桐木嵅”、“龙塘嵅”两处建于清代的石寨得出结论,并以考察碑文所述的光绪戊寅年(1878年)还在修缮来做证据。这个结论下得轻率,需要商榷再推敲,清代如此,但出现更早的明代未必都如此;
七是还有其它众多说法,不一而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