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一抹绿色的忧思《工人日报》(2013年07月29日 07版)
(2013-07-29 18:28:39)
标签:
小说评论海滩让人道德沦丧工业文明情感 |
分类: 发表目录 |
一抹绿色的忧思
毋庸讳言,我们生活的地球与时代,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敏感的作家作为先知先觉者,难免被处处看得见的生态大破坏所震惊,从而萦怀不去沉重的思考。一叶落而知秋,南翔短篇小说新作《来自伊尼的告白》从最后一条蝠鲼消失着眼,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动物被杀戮、生态环境被破坏和人的精神生态被异化的现实。
遥远的伊尼托佛海岸,曾被誉为世界上的最后一块净土,恰如南翔笔下所展现的“这里的海水蓝得像婴儿的眼珠,天空澄澈得像姑娘胸前的玉佩,沙子绵软细白如珍珠磨成的细碎颗粒。”托佛海岸的最后一条蝠鲼与潜水员苏亚保持着一种近乎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平日里,他们用眼神和心语交流,默契如同恋人。可厄运终于来袭,胖翻译和苏亚姨妈的大儿子南多合谋,将它生擒了。那条蝠鲼被制作成了一条完全没有生命征象的标本,挂在了胖翻译的一栋乡村别墅里。单纯的苏亚也英年早逝,最终和蝠鲼的骨灰汇合在一起,他们在天堂重聚了。
胖翻译经常穿着一件雪白的衬衣,大太阳下还系着领带,西装革履的。他的装扮和体态代表了贪婪族群。他所处的都市是自然的对立面,那里不仅环境恶劣,而且道德沦丧,是骄奢淫逸者的天堂,它象征着人的退化、精神的陷落。在标本面前,“胖翻译的女儿伊妮先是张大嘴巴,眼睛翻白,转脸瞥一眼墙上的蝠鲼,哇的一声,喷出一大口鲜血……”胖翻译终于自食恶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恰如卡夫卡所说:“一个人逃脱不了他放到世界上的妖魔。坏事总是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文本以一条蝠鲼的视角推动情节发展,动物获得了思想和道德的权力,并且这种权力是不可剥夺的。人类对动物的残暴,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道德观上的对动物权利的践踏。仔细体味,这篇寓言式的生态小说弥漫着的相关物种及生命的末世情绪,催人猛醒,让人反省自己的穷奢极欲,不知敬畏。在小说中,苏亚对自然及自然生命的尊崇及敬畏,与胖翻译的残酷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带有虚幻甚至荒诞、夸张的意味,给人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
这篇小说通过对生态问题的介入和对珍稀动物的生存观照,深刻反思了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精神和生态的双重危机和困境,进而深刻反思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寓言式的叙事策略以及超越种际的道德关怀,寄寓着作家天人合一的生态理想。
还值得一说的是,南翔的这篇小说,不完全是向壁虚构,素材来源于《参考消息》的一篇莫桑比克多佛海滩的报道。读罢这篇小说,一抹绿色的忧思徘徊心间久久不散,想起华兹华斯的诗:“难道我没有理由悲哀,人怎样对待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