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网球笨豆
网球笨豆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991,087
  • 关注人气:14,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eRFect?完美仅关乎追寻的过程,而非结果

(2014-10-15 19:41:09)
标签:

杂谈

成为职业球员,成为史上最伟大的网球运动员,成为全球偶像;成为个人基金会的创始人,成为自创经纪公司的老板;成为丈夫,成为两对双胞胎的父亲——在很多人的眼中,成为罗杰·费德勒,意味着完美无瑕的职业生涯与人生;这或许也正是他的球迷,将Roger Federer的姓名缩写RF镶嵌进“完美”一词“peRFect”的创意来源。

但在费德勒看来,完美终究是无法企及的至高境界;他只是在享受追寻完美的过程,而不必纠结于是否取得完美的结果。

上海大师赛期间,本报记者极为少见地得到在一项赛事中两次专访费德勒的机会。第一次是在赛前受《外滩画报》委托,完成作为赛事冠名赞助商以及费德勒代言品牌的劳力士安排的专访;第二次则是在费德勒夺冠之夜,ATP为《体坛周报》提供的专访机会。本文为两次专访的精华。

幸运来到上海,庆幸拿到冠军

TITAN:今年你可是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定参加上海大师赛,回头来看,这是不是一个太美妙的决定?

RF:绝对如此!相同的范例还有辛辛那提。在我这个年纪,已没必要为了打球而打球,而是需要心中有饥渴时才踏上赛场。美网和戴维斯杯赛后,我和家人度了一个假,期间我和团队特别是米尔卡商量是否来上海。假期么,你知道的——那么舒适宜人,我很容易就会说:“就让假期来得更长一些吧!反正今年已经够忙碌的了,况且我还有大师赛的参赛豁免权。”

但我最终还是决定来上海参赛,考虑到首轮比赛就遭遇五个赛点,能够最终夺冠真是神奇。我想说,上海之旅不虚此行。辛辛那提也是一样,我在多伦多站之后有些疲累,但最终还是去往辛辛那提,并且也最终赢得冠军。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虽然参加这两项大师赛我有过犹豫;但突然之间,我就赢得了两个冠军,也提升了自信与排名。

TITAN:其实,即便你今年不来,中国球迷也能理解。毕竟你的赛季非常漫长,赛季末还有年终总决赛和戴维斯杯两个重要冠军需要争取。

RF:这座城市和这里的球迷确实是我下定决心来参赛的重要原因。从我2002年的第一次上海之旅,至今已有13年;旗忠网球中心,当年还是我来开的馆。正如我刚刚所说,不来参赛其实会是一个很容易的决定,但我知道这里的球迷如此期待看到我,这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

TITAN:我记得你去年来上海时曾经说过,因为家人不在身边,每晚回到空荡荡的酒店,感觉都非常怪异。

RF:哈哈!确实如此。好在,今年我没有提前那么早来到上海,这确保了我在来之前和家人共度了足够长的时间。况且,我在上海每天都很忙碌。你也知道,我基本上每场比赛都在夜场出战,在参加过新闻发布会并做过理疗之后,回到酒店都已很晚。第二天中午时分起床吃个早饭,然后做一番拉伸训练,就又赶来球场准备比赛。我当然会尽可能地多打几个电话回家,但我得承认,远离家人,今年确实没有去年那么难熬。

TITAN:还记得当年第一次来上海的情景吗?

RF:历历在目。我记得开往浦东新国际展览中心赛场一路上设计奇思妙想的建筑和川流不息的人群,当时我还能和米尔卡在街头随意地漫步。十多年过去,上海成为一座更精彩而宏大的都市,而街头漫步?也已不太可能。我也记得2005年美网赛后转道泰国和香港来为旗忠网球中心开馆,这让我与这项赛事之间有了永远的亲密联系。我也对上海从承办大师杯赛到主办大师系列赛感到欣慰而开心,毕竟大师赛将更为长期。

TITAN:如今,当2014年的费德勒回望2002年的费德勒,你是否也为自己走过的路感到吃惊?

RF:绝对是!我从未期望过自己有如此精彩的职业生涯。少年时期,我的天赋只是在家乡巴塞尔出众,也许在瑞士也小有名气,但并不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但从16岁到18岁,我击败了很多同年龄的顶尖选手,开始赢得一些青少年赛事的冠军,那时候我开始自信,也许我真的可以成为一名职业球员。等到我后来赢得当时还属于超九赛事的汉堡站,我才开始拥有一些伟大的梦想,比如成为世界第一,比如赢得温布尔登冠军。

33岁生日,是我最“不开心”的一个生日

TITAN:纳达尔参加中网赛时还说了,28岁的他已不再年轻,每一次伤愈复出都是比上一次更大的挑战。你33岁了,何以能多年保持健康、活力和动力?

RF:合理地安排赛程功不可没,但我也愈加意识到,找寻网球之外的兴奋点同样关键。过去几年来,我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这些都帮助我消解了网球带来的压力。如果一直只是全神专注于网球,整天就想着正手和反手,生活将十分单调,也容易厌倦。所以,要找寻网球和网球之外事物的平衡点,这同时也能帮助我避免伤病。幸运的是,多年环球旅行并未令我厌倦,我至今仍享受在世界各地赛事的中央球场登场献技。

TITAN:我记得你30岁生日之前的那几个月,很多记者追问你有关年龄的问题,有些提问不乏隐含的负面意味。如今,人们更多地惊奇于你能够在33岁的年龄仍有所作为。

RF:是啊,“他输球只是因为太老了”,下这个定论太过轻率和容易。不过我得老实承认,今年在加拿大度过33岁生日时,那是我第一次在过生日时感觉不那么开心,起码和30岁或是32岁生日相比,确是如此。

TITAN:哈哈!是一个终于感叹岁月不饶人的生日吗?

RF:也许是因为33这个数字有什么特殊的意味吧!它让你不再对时间的流逝无忧无虑。好在,大人过生日的时候,孩子们总是很开心的,这就够了。说来有趣,另一位瑞士球员马可·齐乌迪奈利,他和我从小一起成长,是我的好朋友,他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他告诉我说,他33岁生日那天早晨醒来时,躺在床上愣神了半天,心里对自己大喊——不不不!我怎么就突然33岁了?

不过,即便已经33岁,即便经历了去年的低迷,我始终自信,如果身体重新健康起来,我一定能够重新打出高质量的网球。对于时间,我们不应该过多地沉浸过去,而始终活在当下并且直面未来,不是么?

TITAN:现代网球对球员的体能要求极高,如何在33岁保持年轻的身体?

RF:我确实不太常聊到这个话题,毕竟,如何保持顶尖的体能状态,每个球员都做自认为最正确的事情,没有固定的定式。我也同样如此,我要确保我能够在一盘、五盘、一项赛事以及一整个赛季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我之所以不太爱聊到这个话题,是因为职业球员本来就应该有出色的体能,没有什么值得夸耀。但对我来说,我尤其高兴的是,我从职业生涯早期一个仅仅比较有天赋的年轻人,历练为体能最好的球员之一,而且拥有如此长久的职业寿命。

TITAN:你今年成为第二对双胞胎的父亲,并且还将与瓦林卡为瑞士争取史上第一个戴维斯杯冠军。能够在33岁这样一个年龄,仍享受到场上和场下的很多新鲜感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RF:我非常自豪,在我这样一个年龄,仍能有很多新的赛场与人生体验,仍能够取得新的成就。正如赛季每年的这个时段,因为四大满贯赛事已全部结束,很多球员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目标了。但我本赛季的季末阶段却有很多重大目标等待我去争取——上海、永远对我有特殊意味的巴塞尔站、ATP伦敦总决赛,以及戴维斯杯决赛。另外,我甚至还有机会争取年终第一。当然我也知道这很难,德约科维奇掌握着主动权。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我总是从长远的角度规划我的职业生涯,但即便从短期来看,往后一两个月都已足够激动人心。

我绝非完美,完美重在追寻

TITAN:以你现在的职业阶段,打球还有压力么?

RF:压力总会在的,压力来自于我总是在中央球场出赛、电视直播、满场的球迷等等因素的综合,我也很清楚,赛事总监总是期待我能够一直赢下去。但我享受这样的压力,并希望球迷能够享受我的比赛,这么说吧——即便在比赛过程中,我也能意识到大屏幕上在放些什么,我能看到球迷举起的标语,我同时也能感觉到他们是否真正开心。

TITAN:是么?那么你也应该能够意识到,上海大师赛比赛局间休息时,经常放映你的手表广告。我可是观察到,有时候你会看得很仔细。

RF:哈哈!我当然知道,我也觉得这很有趣。但我不会为之分神的,不过,至于我的对手们是否会因此受到困扰,你就该去问问他们啦!

TITAN:你一定也知道你的球迷如何书写“peRFect”一词的方式,你是否自认是完美的?

RF:哦,我当然知道,“RF”两个字大写。但我当然不会自认为完美,我努力打出好的网球,有时候距离完美已较为接近,至少我自己看来是如此。但对我来说,完美是一个追寻的过程,但却又是一个永远不可能企及的目标。事实上,追寻完美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挑战与突破,结果并不是那么重要。我只能说,我在世界各地的球迷都非常富有创造力,这个单词的写法只是例证之一。

TITAN:但在你的很多球迷心目中,你的形象无疑完美。你是否感觉到,中国球迷是比较特殊的一群?

RF:是的,耐心是中国球迷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们在球场或是酒店门口等待了那么长时间,只为了与你短暂地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送给你礼物,这些都非常温暖。对球员来说,隐私受到尊重非常重要,但我已经能够体会到,球迷们已经在尽可能尊重我们的私人空间;他们非常热情,都同时也比过去更懂事了。

TITAN:你说你的中国球迷都非常耐心,不过,他们也非常“贪心”,刚知道你今年会来上海,他们就又在问了,明年罗杰还会来吗?甚至是,会不会带老婆孩子一起来?

RF:哦!我太了解了,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谢谢你今年能来,那明年呢?”我当然希望明年还能来参赛,但我也必须坦率承认,你无法预知一年后的情况到底会如何。至于带家人一起参赛,毕竟上海是我亚洲赛季的唯一赛事,如果带家人前来,旅行啊时差啊都是不小的麻烦。米尔卡也曾在上海度过美好的时光,希望今后有机会她和孩子们能来上海。

TITAN:从颁奖仪式到夺冠后的新闻发布会,你说了好几次等不及明年再来上海,我们可把这当成是你提前一年做出的承诺了哦!

RF:我知道!我确实非常享受这座城市以及这项赛事,我在这里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球迷们带给我的。我能够时刻感觉到,他们非常感激我能来参赛——当你拥有球迷这样的支持与关爱,我总会付出全部努力来上海参赛。是的,我真的感觉一年后我还会再来的。我下赛季的赛程很快也需要和团队商定了,我会将上海作为重要的一站赛事来考虑与安排。

生儿育女可不是大满贯

TITAN:说到孩子,你先是得到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今年又得到一对双胞胎儿子。接下来,如果米尔卡能再为你生一对龙凤胎的话,你就能完成“双胞胎大满贯”了!

RF:哈哈哈!不不不,生活并非总是关乎大满贯。我和米尔卡非常幸运,从未想过会有这样的结果,原本我们想,头胎也许会是一个男孩,然后慢慢再看。我们也不知道怎么会连续得到两对双胞胎,一切就这样自然而然发生了。

TITAN:你曾经错认过双胞胎吗?

RF:不会的。但也曾经有时候,我喊错了他们的名字,但那只是口误,区分他们对于我这个当爸的来说毫无困难。

TITAN:想象一下20年后,男女单打的世界前两位球员会都姓费德勒么?

RF:哈哈,这不可能,不过光是想象一下,也确实觉得有点儿好笑。如果我的孩子选择网球,我会给予帮助,但最重要的是他们能生活得开心。

TITAN:你的中国球迷们也都希望,你能开心就好;不过他们还是暗暗地期望,你能够打到40岁再挂拍。

RF:哈,好吧!我会努力的。我肯定会打到40岁的啦!不过,那最后几年也许不会是在ATP巡回赛。

TITAN:假设你在40岁时退役了,是否想过在中国开办网球学校?

RF:嗯……我确实曾经想过退役后开办网校的可能性,但我现在还处在作为球员的职业生涯,还不想考虑太多退役后的安排。而且老实说,我退役后应该有很多选择,同样必须保持专注。

TITAN:和年轻时相比,你自认为保持住了怎样的本性?

RF:我希望能对人真诚,我认为诚实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在球场上我也一直讲求公平竞争。我希望能够不失去自我,无论是面对球迷还是媒体,我都希望大家能够了解我真实的为人。

TITAN:这应该也是你希望你的孩子们所拥有的品质。

RF:是啊,从孩子们出生起,我和米尔卡就非常注重对他们的陪伴,这也是我们在他们还很小时就带在身边环球参赛的原因。我们始终确保,父母一方中必须至少有一个人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当然,一个孩子过怎样的生活,不小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我和米尔卡都希望给孩子温暖和关爱,多带他们到室外玩耍,接触大自然;最重要的是,给他们良好的家教,让他们成长为好人。

TITAN:社交媒体你玩得很溜,你在脸书和推特上展现了一个不同的费德勒,诙谐搞怪。

RF:我对进入社交媒体非常谨慎,曾经也相当犹豫,所以我加入得比较晚。推特我才玩了大约一年而已,脸书也只有几年。我的目的是让球迷们更多地了解真实的我,而且我反正也挺喜欢拍照的,现在用手机拍图发帖也很方便。有闲暇时,我也喜欢和球迷互动。不过,我承认并非所有的回复我都会看,毕竟我不想让社交媒体占据我的生活。

TITAN:对于你在中国的球迷来说,在社交媒体上与你互动并不那么方便,亲眼看你比赛仍是最好的方式。很多北方地区的球迷都想知道,你会不会有一天去北京参赛?

RF:我去北京参赛过呀!2008年北京奥运会嘛,双打夺金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中国是一个传统深厚的国家,是旅行的美好目的地,有很多古老的名胜可以参观游览。也许吧!也许未来有机会去北京参赛,即便是表演赛。

TITAN:知道你在中国球迷间的绰号么?

RF:什么?我不知道。

TITAN:你竟然不知道?那可是广大中国球迷“失职”了啊!他们亲切地称呼你为“cow”(奶牛),因为2003年你在温布尔登赢得第一个大满贯冠军之后,瑞士加斯塔特站的组织者曾送给你一头奶牛作为纪念。而你的中国球迷群体,则绰号“奶粉”。

RF: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内情。那么,我是一头黑白相间的牛呢?还是一头褐色的牛?哈哈哈哈!

peRFect?完美仅关乎追寻的过程,而非结果

一周二访“费三岁”

费德勒上海夺冠之夜的新闻发布会刚结束,ATP新闻官召集在场的中外记者:“我们大家一起与罗杰合个影吧!”

当时,我已走到新闻发布厅的门口,准备冲回媒体工作间赶稿去啦!犹豫了两秒钟,还是没有回头——还是赶在九点半的班车前写完稿子比较重要。唉,您瞧,我这人就是这么高冷。

不料刚刚坐定,就有工作人员找到我:“尼科拉让你再回发布厅一趟。”咦?听上去有点奇怪,难道是……不过心里还是不太敢往上面想。又冲回新闻发布厅,正看见费德勒还在那里接受电台与电视台的单独访问,尼科拉小声对我说:“我给你和《印度时报》安排了罗杰的专访,十多分钟,你赶紧准备一下。”

尼科拉是ATP负责公关与媒体事务的总监,我得说,他对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亚洲大国可真是太好啦!三年前的伦敦总决赛,正是他在我根本没有申请费德勒专访的情况下,为我和《印度时报》安排了从O2体育馆返回市区的轮渡上专访费德勒,那也是我职业生涯第四次对费德勒进行专访。

一位来自英国的电台同行结束了对费德勒的访谈,一位澳洲同行的视频访问赶紧跟上。摄像机刚打开,费德勒就像是刚想起来似的,突然抱起冠军奖杯,一边眉飞色舞地说道:“我得抱着冠军奖杯接受采访,否则观众还以为这是什么第二轮之后的普通采访呢!”

唉,好歹这也是你的第81个单打冠军了,光是ATP1000大师赛冠军奖杯也是第23座了,怎么搞得还像是没有得过冠军的人一样?难怪中国球迷在“奶牛”的官方昵称之外,这两年又开始称呼费德勒为“费得瑟”甚至“费三岁”,真是极具神韵啊!

做完电台和视频的访问,费德勒和我们移步发布厅旁的小发布厅,接受了我和印度同行十多分钟的访谈。印度女记者开心坏啦!费德勒年底正好要去印度打两天的表演赛,女记者问了他好几个有关印度的问题,满载而归。我感到有趣的地方则在于,费德勒体现出了与在新闻发布会上完全不同的状态,既兴奋又放松,交流也更加个人化。我将这一感受干脆直接告诉了费德勒,他笑道:“当然啦!发布会毕竟比较正式,而这样的单独采访通常更为有趣,这也是我很愿意接受小型圆桌采访的原因。”

能够在一项赛事里两次专访费德勒,机会非常珍稀。那第一次的赛前专访中,我同样能够感觉到费德勒的状态有明显的上下半场。上半场面对一些比较“正经”的网球问题,他侃侃而谈。当我告诉他,专访前一晚通过我的社交媒体征集到上百个球迷的提问时,他明显兴奋起来:“来吧,看来我今天要有好多工作要做喽!”

当然啦,我只选出了十个问题请他回答。我得说,回答起那些有点儿“二”的问题时,他的兴致可高啦!

(转载自10/15《体坛周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