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者张奔斗伦敦报道 经得起怎样的荣耀,就要承得住怎样的打击。那么是不是说,只有那些能将你托上顶峰的福地,才同时有可能沦为你最深的陷阱?
2011年的罗兰·加洛斯,当李娜在决赛中拿下赛点后忘情地躺倒在红土场的那一刻,她的历史地位,一战确定。但在那之后,巴黎却突然收走了她风雅美丽的面纱,露出残酷的真容;过去三年的红土赛季,李娜过得都并不顺心。
2012年法网赛,她在一年前夺冠的同一天于第四轮倒在一位资格赛球员拍下,决胜盘未能拿下一局;那些因为李娜夺冠才开始关注网球运动的人惊觉,一年前赢得法网冠军,原来并不意味着一年后卫冕会轻而易举。2013年法网,李娜更是第二轮出局,赛后面对记者也许并无恶意的提问,她一句“难道我需要三叩九拜么?”将自己拖入巨大的争议漩涡久久未能抽身而去。2014年法网,四周之前,她又遭遇过去三个赛季的首次大满贯首轮出局。
伦敦与巴黎之间,四五百公里距离;但温网与法网之间的仅仅两周间隔,却又如此接近。可以想象,李娜在法网的低迷与承受的重压,不可能不对她的温网征程有所影响。去年便是最好的明证,她被巨大的法网风波裹挟至伦敦,心灰意冷之下,与教练卡洛斯说定——如果温网赛再打不好,干脆退役。
一年过后再看,她当初这个未向媒体透露而在心中暗自下定的决心,是不是令人后怕?如果她真的在去年温网后退役,她就无法赢得年初的澳网赛冠军,她就无法登上世界第二的高位,她会错过多少美好的风景?
可是,在李娜的现实世界中,永远不存在虚拟语态。她如此回应:“没有什么所谓‘如果’,如果当时真的退役了,也就退役了,后面的事情也都不会再有。但不管我有着怎样的经历,我都感谢自己所做的一切。”
是啊,时间的细流永远匀速流淌,不会因为任何理由为任何人停留、倒退或是快进。但与此同时,时间的细流又是最好的冲刷剂,再深的伤痕,也会随着时光的流转终将被淡忘。一个月前在巴黎,李娜一句若有所思的平常话,却说出了生活的深意:“很多事情回头再看,其实也没有什么。”来到伦敦,她的态度更显豁达:“迈过去了就是门,没迈过去就是坎。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就像去年法网,当初觉得真是天大的事,真正过去后,也就没什么了,就算是给大家又多提供了一个话题吧!”
职业球员每一年的赛程,循环往复,相对固定;但回想李娜过去十多年走过的网球与人生之路,却如此丰富、起伏而传奇。如果生活果真是最好的老师,也许,李娜终将会成长为一位成熟的女性,人情练达,世事洞明;但也许,那只出于她强烈自保意识而长住她心中多年的刺猬,永远不会离她而去。
正是这只有时候可爱有时候却又恼人的小刺猬,也许就是李娜有意无意间说话时常常说“不”的原因。当卡洛斯苦恼于没有得到充足的时间与李娜细细复盘她的法网首轮落败时,李娜在被问及是否已经找到她在巴黎时承认的“内心缺少的答案”时说道:“有些事情不需要答案,没有必要非得在死窟窿里面把什么都想明白。”
既然法网之旅在首轮就早早结束,照理说,李娜有着充足的时间备战草地赛季。她为何不参加一项草地热身赛事呢?以她目前世界第二的地位以及影响力,她对于任何一项赛事的外卡申请,都会得到最热烈的回应。但李娜说,她通常不会更改既定赛程,而今年的参赛计划去年底就已确定。
也许,更深层的原因,是李娜已不想再看到网球,不想再踏上球场,即便草地球场的新绿是多么悦目,多么芳香扑鼻。法网赛后,李娜给自己放了十天的奢侈假期,与七八个朋友去了一趟黄山,“那里多好啊,远离城市。休假归来,我感觉不错;法网赛期间的压力,令我几乎要爆炸,再难以承受了。”
远离城市?不知李娜真正想说的,是远离城市,还是远离尘世?
令李娜快要爆炸的压力,其根源又来自哪里?既然年初就已在墨尔本获得了人生的第二个大满贯冠军,她难道不应该更轻松地享受全年的网球之旅?不过,这也许只是芸芸众生的想法,也许同样是终究只有一个李娜的原因。李娜自解:“没有人会不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又拿到了一个大满贯,还会再想下一个。而因为我的高排名,我感觉对手们在遇到我时都在毫无压力地全力冲击。”
温网赛首轮,李娜再次体会到对手的全力冲击,即便卡尼娅只是一位排名百位之外的资格赛球员而已。当李娜在首盘3比5落后时,多少球迷的心中,划过了她难道要连续两项大满贯赛事首轮出局的阴影?好在,李娜此后连下六局奠定胜局,在比赛终局阶段的又一番纠结后,锁定胜利。这是李娜在四大满贯赛事中首轮赛事被少见地安排在了中央球场,她笑道:“今天,其实是我第一次在温网的中央球场赢球呢!”
赢下第一轮,压力稍缓。说到底,压力,永远来自于自己。记者第一次有机会对李娜进行专访,还是2006年澳网赛,当时她在墨尔本说出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要试着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完美主义。”当时,记者将这句引语直接作为了文章标题,刊出时被编辑改为了《我要冲击世界前十排名!》
如今,世界前十早已成为李娜远远抛在身后的地标。李娜世界第二了,她所能冲击的,就只剩下世界第一的排名。但是,那项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完美主义的自我改造运动,看上去已宣告失败——她仍然是一名完美主义者,仍然不断地对自己施加强大的压力。
既然终究无法改变本性,那么,就这样下去吧!因为我们也都知道,倘若李娜不是这样一位对自己异常严苛的完美主义者,她也不会成为世界第二,她也不会成为两届大满贯冠军,她也不会成为史上最伟大的亚洲球员;更关键的是,她也不会一路咬牙坚持走到了这里。
(转载自《体坛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