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派 海派 各成一派

(2010-10-20 10:18:36)
标签:

网球

中网

上海大师赛

中国网球

atp

wta

体育

分类: 评论·话题

     中网和上海大师赛连续两周进行,对于连续报道这两项赛事的记者们来说,当然是多了一份奔波与劳累;不过,两项本土大赛“背靠背”,却也提供了两相比较之后留下最直观印象的良机。


    从9月30日奔赴北京报道中网,到10月17日午夜完成上海大师赛的最后一篇稿件,这半个月出头的京沪之旅,我对两项赛事留下的印象迥异。简言之——中网更花哨热闹,而上海大师赛更精致纯粹。


    说实话,我向来很头疼这两项赛事比较的选题,说哪一方更好,那另一方看了可能都不太乐意。得,我还是“狡猾”一点,既然我今年的国际赛事跑得比较多,我就拿这两项中国赛事与我今年曾现场报道的国际赛事做一番比较。


    中网让我想到了澳网,不仅是赛场的规模还是男女同赛的性质,更是那种热气腾腾的节日氛围。从赛场的主入口到莲花与映月的主球场,几百米的路途,两旁的各个赞助品牌与合作单位的摊位一字排开,音乐声四起,如果再来几场球星签名会,人气便更高。难怪有记者笑称,中网有点儿像京城的“网球庙会”。


    上海大师赛则让我想到了马德里,赛场都极具现代感,而赛事则都强调对球员、球迷和媒体的服务理念;不过,却也不过份讨好你,一件件事情都按照规矩与程式运转。如果说,球迷在中网能够时不时获得意外与兴奋的感觉,而上海大师赛能够确保你的,则是全程的妥帖与安全感。


    如果再用我今年现场报道的另两项国际大赛来做比,从赛事气质来说,中网倒有些类似于辛辛那提大师赛——非常具有本土气息,对于扩张的诉求非常强烈。辛辛那提站也在建造新的球场,明年将成为一项男女同赛的更大规模赛事。而我更愿将上海大师赛类比于温布尔登——在以国际化标准运转并且强调品质感的同时,也逐渐建议起了属于自己的赛事文化。


    中网和上海大师赛在氛围与气质上的差异,恰恰也说明了京派和海派之别。北京人做事,喜欢在做强之前,先做大再说——无论是赛事开创伊始便抛出的“第五大满贯”口号,还是目前正在营建中的高规格中央球场,都让人感觉中网将摊子铺得非常大。而上海大师赛的海派做法则更加强调务实,每一次扩张,都力求扎实有序。这一点,从上海当年从最低级别的喜力公开赛开始培育网球市场,到其后成功申办大师杯赛,给予网球市场以强刺激,再到长期举办大师赛事,一切都水到渠成,合乎逻辑。


    这两种策略很难说有高下之别,但都顺应了两地不同的地域特点。中网占据国庆节长假的天时,且去年还因为搬至奥运场馆而吸引到不少谈不上网球迷的观众来现场“参观”,其“庙会策略”以及长期存在的赠票做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培养网球观众——先把人请到现场再说,说不定他们就对网球运动感上了兴趣。否则,能够容纳一万五千人的中央球场一旦明年启用,对于球迷难免会有“分流”作用,中网需要更多的球迷,才能维持上座率的体面。


    相比而言,上海大师赛现场球迷的结构组成,则明显更加纯粹一些,这与这座城市已经用超过十年培育网球市场紧密相联。如果说中网现场还有不少观众处于看热闹的阶段,但上海的观众远道而来则真正是为了看球。


    说到“远道而来”,这确实是上海大师赛的一个劣势。赛事报道期间,我每天花费在路程上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而穆雷在对上海大师赛的数次称赞后也表示,酒店距离赛场太远,是他对这项赛事唯一的小小抱怨。相比而言,中网赛场虽然也远在北五环,但正在修建可以直通的地铁,这对于引入观众人流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京派、海派,能成功办赛就是好的做派。而且,中国的两站大赛办出不同的风味与特色,这比彼此相似其实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