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在2007年上海大师杯赛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对费德勒进行的采访,此次在辛辛那提,已经是我第三次对费德勒进行一对一访问。
对费德勒进行专访的机会很难争取到。在费德勒传记《追寻完美》一书中,其作者瑞内·施道夫曾感叹——在费德勒赢得2003年温布尔登这一个人职业生涯首个大满贯桂冠并在次年二月登上世界第一之后,瑞士记者可以较为便利地取得对他专访机会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成为顶尖球星之后,不仅各项事务异常繁杂,而且更要保持对网球的专注。
我曾在前年采访澳网赛时问过施道夫,他曾有多少次对费德勒进行一对一专访的经历。令我小小吃惊的是,即便他是一位从费德勒青少年时期就一直跟随报道并拥有国际声誉的费德勒专家,专访次数在当时也还停留在个位数。
我对费德勒的第一次专访是2005年10月初,当时,刚刚在曼谷站夺冠的费德勒特意在返回欧洲之前转道上海,为旗忠网球中心开馆。当时,大师杯赛承办方新新体育公司为五六家中国媒体安排了费德勒专访,每家媒体拥有10到15分钟。采访进行得非常顺利,我对费德勒的第一印象非常强烈——不仅口才了得,而且语速奇快,时长15分钟的采访记录,整理下来竟有四千字,且内容很扎实。
后来我才更深刻地意识到,费德勒能抽出一个多小时接受这么多家媒体的专访,真是中国媒体的“福利”,因为这在国际上也是难得的待遇。一个多月后的上海大师杯赛上,我清楚地记得一位英国名记在费德勒赛后发布会上问他,他为什么要在开馆仪式前“一个接一个地接受了那么多中国媒体的采访。”语气略酸,明显有点儿嫉妒。
我与费德勒的第二次面对面是在2008年大师杯赛间,那是这项赛事最后一次在上海举行。凭借在商业品牌中的影响力,上海《外滩画报》从费德勒代言的咖啡机品牌商那里争取到了宝贵的专访机会,我相信那也是费德勒那一年在上海接受的唯一一次专访。我和《外滩画报》关系一直很好,他们邀请我来执行这次访问;这次采访是另一次愉快的经历,只是品牌商事前要求我多谈几个有关咖啡机的话题,而我则问了一堆网球的问题。采访进行时,我的眼角余光明显能感受到品牌商代表脸上焦急的神情。
此次在辛辛那提大师赛上对费德勒的专访,是我五月份采访马德里大师赛时就开始和ATP商议的。辛辛那提是上海站之前的最后一项大师赛,能够对费德勒进行深度报道,对于上海大师赛也是一种很好的推广。不过,ATP的官员也无法提前打包票,只是答应我,如果我真的能够来到辛辛那提,一定会为我争取。
经过了签证的繁复手续以及28个小时的旅程,我终于来到了辛辛那提,而这次采访在ATP帮助下也终于成为了现实。周三下午,在接受了ESPN和此次来辛辛那提采访唯一瑞士记者的专访之后,终于轮到了我的时间。费德勒明显还记得我这张中国面孔,我们握手并互致问候,他说:“你好,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