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采访男女合赛的赛事,都意味着我的工作要分成“中国+国际”区别鲜明的两大部分——前者意味着做好几位中国女子球员的重点报道,后者则表示同时也要关注顶级国际球星的表现。
马德里大师赛是我首次采访上海之外的ATP1000系列赛事,同时这还是一项和中网平级的高规格WTA皇冠赛。无论从中国还是国际的意义上来说,我此次马德里之行都很值——红土一向不是中国球员能够频出佳绩的场地类型,但李娜此次连胜三场打入女单八强,更何况还有捐助全部奖金给玉树灾区的感人义举;而在男子赛事中,费德勒和纳达尔最终相约决赛,尽管这已是他们的第21次交手,却同时却也是过去一年中仅仅出现一次的奢侈享受。
多见识才能获得比较的基点,也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记得采访上海大师赛赛事联合总监孙雷时,他曾经表示:“马德里的新赛场我还没见识过,但相比除此之外的其他赛事场馆,我可以有信心地说,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的硬件设施是世界一流的。”从这句话中,也可以看出马德里“魔力盒”的江湖地位。从记者在本次赛事中的观感来看,“魔力盒”确实兼具了现代主义的外表和富有西班牙民族风味的内景,确实处于先进水平;但同时,设计亦多有不合理之处,如道路狭窄,不惜以水域侵占了路面。每次停车等待单向车辆先行时,司机和记者都多有抱怨。
在几项欧洲红土大赛中,蒙特卡洛因为靠山面海,天然美景难以匹敌;而马德里的赛场,却更像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人工杰作。记者身处其中观赛,视觉效果明显好于罗兰·加洛斯。联想到法网赛不久前推出包括搬家在内的数个改建或新建方案,表示表示对于被其他三项大满贯赛事抛在身后的担忧,确实并不为过。
《体坛周报》此次派记者采访,也让马德里少见地见到了中国记者的身影。严格地说,我是唯一从中国到马德里采访的记者;宽大的两层的新闻中心里,文字记者除了本人之外,还有一位则是生活在马德里并为国内一家网站撰稿的特约记者。而在摄影记者工作间中,中国面孔也只有两张而已,一位是西班牙驻当地的记者,一位则是生活在英国、此次赶来为国内一家网球杂志摄影的自由摄影师。
有欧洲记者和我打趣:“过去无论什么大赛都基本上看不到中国记者,后来你们在大满贯赛事中来得越来越多;现在你们再次突破了,非大满贯的大赛也开始实地采访啦!”几位金花球员初见中国记者采访,多少都有些又惊又喜;而WTA的官员同样开心,开玩笑说这下中国球员终于可以用母语回答问题。
而当我和ATP的媒体主管探讨起国际网球记者协会中甚少亚洲会员、更没有来自中国代表的现状时,对方亦表示:“网球运动的媒体声音过去确实很大程度上被欧洲、美国以及澳大利亚所把持,但现在的情况显然有变——这项运动越来越全球化,亚洲越来越成为各项职业运动项目的推广重点地区。所以,很希望TITAN的记者今后能够更多现场采访,也希望网球赛事中看到更多的中国记者。”
本次大赛的男子赛事中,多位球员因伤退赛,而女子赛事则一路冷门。不过,西班牙记者对此并无太大不良反应。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伤病和失利,确实都是网球运动的固定组成部分,有时候它们只是不幸集中发生了而已。北京和上海今后若面临同样境况时,中国球迷和媒体也许将更加冷静,而不是只是简单套一个球星“耍大牌”的帽子了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