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尚东助老志愿者在帮助老人
2022年4月12日
天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大雨。气温一改昨天的暴热天气,变得温柔起来。
今天晚餐,我用胡萝卜作为颜色点缀土豆丝;再来一个清炒胡萝卜包心菜,清蒸东海小黄鱼;再加一个番茄蛋花汤。我家疫情中能够吃到这些菜不觉得有点奢侈?所以,我千方百计做适合他们胃口的菜肴,杜绝浪费。没有上海青菜了,今天餐桌上缺了绿叶菜了。
我家喜欢把胡萝卜当成颜色点缀菜肴
鉴于昨天小区出现阳性病例,业委会、物业两个自治团队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团购两天,尽量做到非必要足不出户。但我从窗外鸟瞰小区道路,前几天团购的物资正在陆续进入小区。团长们还是拿着手机,分批呼叫邻居下来取物。看到这种场景,我第一反应就是“民以食为天”,在组织没有保障供应的情况下,只要适时身处想一下,邻居们的焦虑行为是被逼无奈。谁想在外面神兜兜地走在看不见气溶胶横飞、有染疫风险的道路上,走1、2百米取货?
我又不禁想起了气溶胶的问题。我在抗疫日记(16)中,提及了资深专家发表的论文,有足够密度的气溶胶在空气自然流动、稀释中,还会有极少部分仍会较远距离传播。该专家还在论文中拿出了具体证据,并绘制了多个小区产生“阳性窜楼”的简单易懂的示意图。
但这篇文章却像奥密克戎一样短命,作者承受不了某些压力而自我删帖了。
虽然,我对奥密克戎病毒特性知识鲜知,但经过网上新冠病毒的科普也略知一二了。
无论病毒气溶胶如何微小,它通过唾液、体液脱离附着体(人体)后,一定还有活性。病毒会在合适的物体上附着并随着其移动所到之处。所以,现在各部门都把关出入口,对人和物都需要喷洒消毒,把守者还要穿戴“大白”“小蓝”防护服。
科普上所说的戴口罩不戴口罩、存活的病毒在空气中传播距离多少,对另一个人体染疫的几率也不同。在缺少防护措施下,距离越短,染疫概率就越大。科普说病毒1.8米之外的另一人,只要戴上口罩,基本可以排除染疫的可能。
问题是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根据物理知识中,距离(S)=速度(V)x时间(T)的公式,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空气中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活性微粒在存活的单位时间中,碰到空气快速流动,会传播更远的距离。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奥密克戎病毒超过1.8米之后已经失去了对人体的染疫作用。
不能以定量距离来界定病毒传播距离
同样,对于具有活性的奥密克戎气溶胶,在空气快速流动和慢速流动的单位存活距离也不同的。或许在气溶胶密度大的情况下,在快速流动中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奥密克戎病毒还有传染他人的概率。
另外,空气流动的方向不同,传播的距离也是不同的。阳性染疫人站在上风头极有可能传播到下风头远距离的正常人身上,反之,站在短距离的上风头正常人身上,被下风头阳性染疫人感染机会要小得多。同样,上海大面积流行奥密克戎病毒也可能与春季的空气流动(季风)的有点关系。
现代小区楼栋的间隔距离比较宽,所以,通常的空气流动中,奥密克戎病毒是无法传播到相对距离较远的其他楼栋的。
上海地区盛行东风、东南风的季节中,或许风速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奥密克戎能够在存活时间段中漂浮相对更远的距离,有可能到下风的楼栋中,就引出了“阳性窜楼”的不可能传播病毒的话题来。上海本次的奥密克戎大流行中,我关注到了气象对病毒传播的细微关系。疫情相对较多的二期就在上风头,我们小区一直保阴很长时间,最近两天的染疫的病人是在小区的南端。我不知道用这样的物理知识能解释清楚,人与人之间染疫与客观环境有关的问题?
阳性窜楼的可能性
三林杨思城中村是我老家。房子是砖木结构,在城市化演变中,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加,大多数人家都搭建了房屋,弄堂中两人相遇通过要侧身,没有卫生间,很多家庭都把房子都给外来打工的租客了。在本次爆发疫情后,外来者不规则流动,导致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居委会人员不幸全部染疫,城中村基本没有管理人员维持正常的社区工作了。
一些阳性外来者也没有人员组织统计并进行有效隔离或进入方舱医院。在这种环境下,租客们为了吃喝拉撒,都要跑出警戒线去方便,还随便在警戒线外的摊贩上购买伙食,阳性病人走出租屋到处乱跑。弄堂内,有阳性病人近30人。先得病的邻居是东面的外来租户,两天一过,西边的租客和几位高龄老邻居抗原测试为两条杠了。这里成为了病毒发酵缸!缸盖不盖,岂能社会面归零?环境的脏乱差,也是阳性病人增加的原因之一。
我发现这里的病毒传播符合季风影响下的“阳性窜楼”的理论陈述。
阿弟告诉我,今天下午再一次测试核酸,竟然阳性病人也挤在阴性人群中做核酸。阿弟不得不穿上一次性雨衣,戴口罩、戴防护镜出现在做核酸的队伍中。他说担心明天弄堂内又要增加很多阳性病人了。阿弟心里忐忑不安,不去采集核酸,将涉及违法。去采集核酸了,周围都是已知的阳性病人,你说该怎么办,这套装备能够避免感染吗?
全副武装上核酸采集点
我感觉现在小区测试核酸的安排有点懈怠了。昨天医生在下午三点就撤离了测试点,余下的邻居今天下午在雨天中再测试核酸。
再一次感谢浙江湖州医生的帮助我们小区采集核酸。
核酸采集点,小区垃圾收集房秩序井然
如此防控筛查是否会耽搁?因为足不出户,在大群中没有看到信息,疾控中心派车将小区中的阳性病人妥善安置到方舱医院?
倒是我发现微信群中对防疫的社会管理有点乱颇有微词,如何遏制病毒泛滥,看来需要各级组织需要拿出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希望明天能够在组织的引领下能够提振民众们的抗疫士气。
窗外阵雨淅淅沥沥
抗疫日记(18)——艰难的足不出户
2022年4月12日
天正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大雨。气温一改昨天的暴热天气,变得温柔起来。
今天晚餐,我用胡萝卜作为颜色点缀土豆丝;再来一个清炒胡萝卜包心菜,清蒸东海小黄鱼;再加一个番茄蛋花汤。我家疫情中能够吃到这些菜不觉得有点奢侈?所以,我千方百计做适合他们胃口的菜肴,杜绝浪费。没有上海青菜了,今天餐桌上缺了绿叶菜了。
鉴于昨天小区出现阳性病例,业委会、物业两个自治团队发出通知,要求停止团购两天,尽量做到非必要足不出户。但我从窗外鸟瞰小区道路,前几天团购的物资正在陆续进入小区。团长们还是拿着手机,分批呼叫邻居下来取物。看到这种场景,我第一反应就是“民以食为天”,在组织没有保障供应的情况下,只要适时身处想一下,邻居们的焦虑行为是被逼无奈。谁想在外面神兜兜地走在看不见气溶胶横飞、有染疫风险的道路上,走1、2百米取货?
我又不禁想起了气溶胶的问题。我在抗疫日记(16)中,提及了资深专家发表的论文,有足够密度的气溶胶在空气自然流动、稀释中,还会有极少部分仍会较远距离传播。该专家还在论文中拿出了具体证据,并绘制了多个小区产生“阳性窜楼”的简单易懂的示意图。
但这篇文章却像奥密克戎一样短命,作者承受不了某些压力而自我删帖了。
虽然,我对奥密克戎病毒特性知识鲜知,但经过网上新冠病毒的科普也略知一二了。
无论病毒气溶胶如何微小,它通过唾液、体液脱离附着体(人体)后,一定还有活性。病毒会在合适的物体上附着并随着其移动所到之处。所以,现在各部门都把关出入口,对人和物都需要喷洒消毒,把守者还要穿戴“大白”“小蓝”防护服。
科普上所说的戴口罩不戴口罩、存活的病毒在空气中传播距离多少,对另一个人体染疫的几率也不同。在缺少防护措施下,距离越短,染疫概率就越大。科普说病毒1.8米之外的另一人,只要戴上口罩,基本可以排除染疫的可能。
问题是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中,根据物理知识中,距离(S)=速度(V)x时间(T)的公式,我们可以这样设想,空气中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活性微粒在存活的单位时间中,碰到空气快速流动,会传播更远的距离。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奥密克戎病毒超过1.8米之后已经失去了对人体的染疫作用。
同样,对于具有活性的奥密克戎气溶胶,在空气快速流动和慢速流动的单位存活距离也不同的。或许在气溶胶密度大的情况下,在快速流动中会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奥密克戎病毒还有传染他人的概率。
另外,空气流动的方向不同,传播的距离也是不同的。阳性染疫人站在上风头极有可能传播到下风头远距离的正常人身上,反之,站在短距离的上风头正常人身上,被下风头阳性染疫人感染机会要小得多。同样,上海大面积流行奥密克戎病毒也可能与春季的空气流动(季风)的有点关系。
现代小区楼栋的间隔距离比较宽,所以,通常的空气流动中,奥密克戎病毒是无法传播到相对距离较远的其他楼栋的。
上海地区盛行东风、东南风的季节中,或许风速的大小与时间的长短,奥密克戎能够在存活时间段中漂浮相对更远的距离,有可能到下风的楼栋中,就引出了“阳性窜楼”的不可能传播病毒的话题来。上海本次的奥密克戎大流行中,我关注到了气象对病毒传播的细微关系。疫情相对较多的二期就在上风头,我们小区一直保阴很长时间,最近两天的染疫的病人是在小区的南端。我不知道用这样的物理知识能解释清楚,人与人之间染疫与客观环境有关的问题?
三林杨思城中村是我老家。房子是砖木结构,在城市化演变中,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加,大多数人家都搭建了房屋,弄堂中两人相遇通过要侧身,没有卫生间,很多家庭都把房子都给外来打工的租客了。在本次爆发疫情后,外来者不规则流动,导致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居委会人员不幸全部染疫,城中村基本没有管理人员维持正常的社区工作了。
一些阳性外来者也没有人员组织统计并进行有效隔离或进入方舱医院。在这种环境下,租客们为了吃喝拉撒,都要跑出警戒线去方便,还随便在警戒线外的摊贩上购买伙食,阳性病人走出租屋到处乱跑。弄堂内,有阳性病人近30人。先得病的邻居是东面的外来租户,两天一过,西边的租客和几位高龄老邻居抗原测试为两条杠了。这里成为了病毒发酵缸!缸盖不盖,岂能社会面归零?环境的脏乱差,也是阳性病人增加的原因之一。
我发现这里的病毒传播符合季风影响下的“阳性窜楼”的理论陈述。
阿弟告诉我,今天下午再一次测试核酸,竟然阳性病人也挤在阴性人群中做核酸。阿弟不得不穿上一次性雨衣,戴口罩、戴防护镜出现在做核酸的队伍中。他说担心明天弄堂内又要增加很多阳性病人了。阿弟心里忐忑不安,不去采集核酸,将涉及违法。去采集核酸了,周围都是已知的阳性病人,你说该怎么办,这套装备能够避免感染吗?
我感觉现在小区测试核酸的安排有点懈怠了。昨天医生在下午三点就撤离了测试点,余下的邻居今天下午在雨天中再测试核酸。
再一次感谢浙江湖州医生的帮助我们小区采集核酸。
如此防控筛查是否会耽搁?因为足不出户,在大群中没有看到信息,疾控中心派车将小区中的阳性病人妥善安置到方舱医院?
倒是我发现微信群中对防疫的社会管理有点乱颇有微词,如何遏制病毒泛滥,看来需要各级组织需要拿出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希望明天能够在组织的引领下能够提振民众们的抗疫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