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是家书店,95年,书店在广州美院里,靠近教育系教学楼那边。下午,门口放着长条桌子,电脑,大堆的书和明信片。陈姓店主后来成了国内文化界名人,当时正坐在桌前打电话,内容是有什么人要订些什么书,或是翻译的稿子具体交稿日期等等。我高一,不认得他,于是径直上二楼。
木头地板,依稀记得有小窗户,阳光进来,灰尘借光线呈形。地方不大,书架排得密,全是人文电影,旧书居多,翻开墨香不厚。
好象是随便抽了本书,大概关于电影,俄罗斯之类,就翻着,透过地板缝还能听见打电话的声音。因为安静,心也静,索性坐在地板上——自己是学艺术的,当然要学会随意吧?
走时买套明信片,黑白摄影,作者没记错的话是张海儿。
后来在新华书店里翻了翻博尔赫斯的书,大致了解他是阿根廷人,于图书馆工作,看很多书,写一些奇妙的文章。
不知道,有时候购书阅读全靠直觉,到现在也觉得自己未到时候去读他。
反正书已经写下,什么时候读是自己的事。
外婆生病,老妈回北京,我就睡在她那间小屋。晚上无事,在书架上拿下《白鹿原》,应该是98年买的书,却一直没看。深究原因是题材问题吧。高中几年把当时写农村的小说看光,看伤了。
现在读,觉得恰到好处。
虽然受不了一张纸几乎不分段的写法,然故事流畅,完全没有遐想中的厄长。
放在洗手间,每天排毒时读一章。
第一次去香港,在往会展的路上有家二楼书店,全是卖电影书籍。还有一处专柜售同性恋杂志,封面上肌肉男相互依偎,眼神飘渺。曾坐在店里看店主用私家电视放《教父》,可惜没有卖水,不然消磨时间上佳。
等第二次去,已经是两年后,故地重游,店子改成乒乓球馆,一群孩子在里面挥汗如雨,我站在天桥上隔着玻璃看他们,突然觉得苍凉。
今年再路过,已经换做餐厅。倒是隔壁开家租漫画的店,面积大书种多,可惜是租,不卖。好多珍品,差点想抢劫。
每去城市,书店是最让我放松的地方。进去了就自由,跟朋友约会也选在书店见,谁先到了都不寂寞。曾经想过自己也开间书店好了,效仿台北诚品,24小时冷气开放,再送免费鸳鸯咖啡或丝袜奶茶,小朋友提供养乐多,把豆子沙发扔地上,随意看。再设置一个区域,鼓励朗读……
看,梦想又添一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