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的城市首选是香港。
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城市,太大了。
我常说北京“大而无当”,其实具体意思自己也不清楚。只觉得太不方便——我以方便做为评价一个城市的首要条件。觉得最讽刺的就是听我那一堆表亲热烈讨论去哪里坐什么车,有时候谁也不知道某个地方应该怎么去——对呀,一个城市大到这个地步就变得讨厌了。
上海给我的印象不错,至少要买个什么东西,或去逛街吃饭看电影,选择多多。但还是大,去谈个项目,坐地铁到终点,有段路变成轻铁,看周围那些农村,偶尔有几栋高楼,感觉古怪。新的开发区地方太大,长长的一条路上小店都没一个,手机没电就成了哑巴。
广州我零散地住过,一般活动范围就在美院周围,或者去北京路附近,二沙岛也比较熟悉。喜欢它新旧结合的市井气息,但不安全。总听朋友们说他们经历打劫的故事,搞得每次去都保持脸部线条僵硬,装出“我不好惹”的感觉。
更主要的是,这三个城市都有交通问题——遇到塞车对于急性子的白羊来说是最抓狂的事例之一。
而香港,由于发达的地铁线路和拥挤的楼盘,让我从没遇到过交通不便的时候。反正我这样的穷人就是依附在地铁线附近,不可能开着私家车被塞在屯门公路上。
香港因为小,所以一步一店,而且更新速度惊人。这次带老哥和猴子去逛街,常常带去我熟悉的店(其实也就是去过两次以上)却发现已经换了内容。时刻准备着迎接惊奇也是乐趣。而且在香港这种街道上看不见树木,有时甚至看不到天空(一朋友去后的说法,感觉楼太拥挤,天空被分割之类)的地方,它的总体绿化却达到80%!
对啊,香港城市区域只占总体面积的20%,其他都是绿地公园。
这一点,我想很少有城市做得到吧?
可能是语言上无障碍也是我容易接受它的原因。粤语文化非常喜欢玩同音字,在香港看广告,无论平面还是电视媒体,常能享受到双关语的惊喜。这股潮流最近也深入国内,只是仍不成熟,某些更是牵强。
香港最吸引我的还是电影院和书店。
以前是不理解在电影院里享受黑暗的乐趣。老哥和猴子因为我提议去看电影很是反对了一把,说那是浪费钱,不觉得有什么好。其实躲在黑暗里,跟拿了牌照一样理直气壮地感动,大笑大叫,担心害怕又释然,是减压的好方法。那两个小时里逃离一切带来的安宁比尽情血拼更舒服。
其实相对来说,即使是住了十八年的深圳,我也没有完全了解。很多地方都没有去过,不清楚不知道。前几天TINA打电话问我去哪里有不辣的便宜又好吃的饭馆,我想了N久都没给出一个满意的答复。我想真正属于我的城市,也许只在想象里吧?
或者是那个屡次出现在梦中的白色之城?
前一篇:是这世界倾斜,还是我们?
后一篇:一边收获一边放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