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常常批评我不求甚解。
说的对。
我就是广东俗话说的那种“识小小扮代表”的50%知道分子。之所以是50%,因为我只是知道它是什么,至于从哪里来,如何而来,懒得追究。
美其名曰“把握大方向”。
听齐秦是很早的事了,五岁就知道《原来的我》或《狼》,但买他的磁带(对,97年还都是听磁带)却是12年后。
因为TINA的推荐。
那时在考大学,报了广美的升大班,每天晚上在宿舍画速写到凌晨一点,去洗澡,4度气温下狂喊着泼水,再回书桌前继续看书。耳机里就是《丝路》,反复循环。
这张唱片应该是我听过次数最多的一张,无法计算,二十个小时循环模式持续了两个多月……
也因为这张唱片,开始学习怎么唱高音——多年后能在K歌房里与老曹一争高下,它实在功不可没。
后来买过唱片,送给TINA,自己也留一张做纪念。现在听已经没有从前的激动,更多是惯性,每个音节,每个换气位,太熟悉,成了习惯。
已经不在K歌时唱它。
终于,化做回忆。
小野丽莎的精选集,97-01。
也是从“香港唱片”(九龙又一城)买的。
第一首总是不喜欢,所以在循环播放的时候需要人工操作跳过听下面。
非常干净的声音。
而且会弹吉他的女人很有魅力。
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去旧货市场顺手挑回来的唱片。
有去法国留学的NANCY陪我,她什么都懂,我拿着CD机跟在后面。
“这张是什么?”
“XXX的XX音乐,还不错。”
一大堆鸡肠(广东俚语,形容外文),我晕。
“试一下吧。”
听,真的不错,买。
乱七八糟地买一堆回来,俩人交换听,这张被我扣下。
“听起来暖洋洋的。”我得意。
“是你挑的还是我挑的?”NANCY问。
“……”
罗生门的故事,以后再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