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某天,音乐老师叫我和老哥去办公室.
桌上放着两只盒子,老师给我一只,里面是小提琴,弓,两大块松香.
桌上放着两只盒子,老师给我一只,里面是小提琴,弓,两大块松香.
莫名其妙地开始学小提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原因,或许是老师觉得一对双胞胎站在台上表演会比较有趣?还是因为老爸是校长?
第一个月,没摸过弓。
每天下了课就去办公室里夹琴,用下巴和锁骨卡住琴,站着不动,十分钟休息一次。房间里还站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拉琴了,让我很羡慕。
于是更卖力地夹住琴,站直。
第二个月,没拉出曲子。
每天摆好姿势,拿着弓一个音一个音地锯着。有时候老师不在就偷着拉点类似《小星星》的儿歌,已经觉得很有意思,觉得与众不同。但高年级的曲子更复杂,人家也更与众不同,几个扎堆比着谁更能玩花样。
于是心里充满仇恨,想着老子一定要爬到你们头上!
第三个月,已经会用松香保养弓弦,自己摸着能拉《友谊地久天长》,勉强能听。身边多了几个更低年级的,有时候会故意显示自己能够拉出调子,也学会不再理会那些高年级的家伙……
没到第四个月,随着父母调动,去了南方,也离开小提琴。(啊,我的燕尾服,永别。)
五年级,每个人都要学牧童笛。
中午懒得回家吃饭,拿着音乐书在天台上吹笛子,一中午一中午地吹,一首歌一首歌的摸着,熟悉着。也卖了铁罐子换钱,买萧回来,自己玩。好象还上过台表演?不记得了。五年级似乎有太多登台的机会,讲故事,说相声,合唱队……
六年级暑假,老妈送口琴给我,拿着说明书开始练,停电的时候吹刚从电视上听来的广东歌——那时不喜欢用手操纵口琴,就动脑袋,左右左,左右左……应该很滑稽。
初中,老爸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批乐器,整整可以装备一个管弦乐队。新请来的老师姓赵,六十多了,从前在解放军乐团里吹巴松,就是大管。老爸大笔一挥,XX中学成立了音乐班,赵老师跑去每个班挑学生,看每个人的嘴。
“这俩孩子适合吹小号。”他指着我和老哥哥:“这个也是。”(标叔)
于是又成了乐队里的小号手。(而我仍在怀疑是不是因为我是校长的孩子,所以没被分配去打小鼓……那时喜欢的女孩被分配去拉中提琴,每次训练远远看着,生离死别一样。)
但我可能真的有一些吹小号的天分,比如嘴唇厚?
两个月后,我已经能吹四个八度,用小号飚《梁祝》也没问题。
不过音乐班还要学乐理,非常讨厌。那些符号让我不耐烦,听音练习还好,如同与音符捉迷藏。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交白卷,而我想的确是因为老爸是校长的关系吧,没有被踢出班去。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老师对乐队第一小号手,即本人,无能为力了。
在某天训练结束后,赵老师跟我聊天。
我觉得你可以走专业这条路,他说,等你初中毕业后我推荐你去解放军军乐队吧?
我点头——回家后开始计划怎么做一个音乐家……至于漫画家和文学家的梦想就让步给舞台好了!
第二年,父母又调动工作,我离开了郊区学校,也避免成为专业的音乐人。
到了现在,能够玩的乐器又多了吉他和埙。倒是计划等经济好一点的时候去学钢琴。一直都想学的,有段时间坐车的时候模拟面前有琴键,弹着。虽然也明白这个年纪再去学钢琴实在太晚,不过也无所谓了,不指望出SHOW丢人现眼,其实音乐与美术一样,一通百通,不够专业没关系,跟唱卡拉OK一样,自娱就好。
第一个月,没摸过弓。
每天下了课就去办公室里夹琴,用下巴和锁骨卡住琴,站着不动,十分钟休息一次。房间里还站着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拉琴了,让我很羡慕。
于是更卖力地夹住琴,站直。
第二个月,没拉出曲子。
每天摆好姿势,拿着弓一个音一个音地锯着。有时候老师不在就偷着拉点类似《小星星》的儿歌,已经觉得很有意思,觉得与众不同。但高年级的曲子更复杂,人家也更与众不同,几个扎堆比着谁更能玩花样。
于是心里充满仇恨,想着老子一定要爬到你们头上!
第三个月,已经会用松香保养弓弦,自己摸着能拉《友谊地久天长》,勉强能听。身边多了几个更低年级的,有时候会故意显示自己能够拉出调子,也学会不再理会那些高年级的家伙……
没到第四个月,随着父母调动,去了南方,也离开小提琴。(啊,我的燕尾服,永别。)
五年级,每个人都要学牧童笛。
中午懒得回家吃饭,拿着音乐书在天台上吹笛子,一中午一中午地吹,一首歌一首歌的摸着,熟悉着。也卖了铁罐子换钱,买萧回来,自己玩。好象还上过台表演?不记得了。五年级似乎有太多登台的机会,讲故事,说相声,合唱队……
六年级暑假,老妈送口琴给我,拿着说明书开始练,停电的时候吹刚从电视上听来的广东歌——那时不喜欢用手操纵口琴,就动脑袋,左右左,左右左……应该很滑稽。
初中,老爸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批乐器,整整可以装备一个管弦乐队。新请来的老师姓赵,六十多了,从前在解放军乐团里吹巴松,就是大管。老爸大笔一挥,XX中学成立了音乐班,赵老师跑去每个班挑学生,看每个人的嘴。
“这俩孩子适合吹小号。”他指着我和老哥哥:“这个也是。”(标叔)
于是又成了乐队里的小号手。(而我仍在怀疑是不是因为我是校长的孩子,所以没被分配去打小鼓……那时喜欢的女孩被分配去拉中提琴,每次训练远远看着,生离死别一样。)
但我可能真的有一些吹小号的天分,比如嘴唇厚?
两个月后,我已经能吹四个八度,用小号飚《梁祝》也没问题。
不过音乐班还要学乐理,非常讨厌。那些符号让我不耐烦,听音练习还好,如同与音符捉迷藏。到了考试的时候就交白卷,而我想的确是因为老爸是校长的关系吧,没有被踢出班去。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老师对乐队第一小号手,即本人,无能为力了。
在某天训练结束后,赵老师跟我聊天。
我觉得你可以走专业这条路,他说,等你初中毕业后我推荐你去解放军军乐队吧?
我点头——回家后开始计划怎么做一个音乐家……至于漫画家和文学家的梦想就让步给舞台好了!
第二年,父母又调动工作,我离开了郊区学校,也避免成为专业的音乐人。
到了现在,能够玩的乐器又多了吉他和埙。倒是计划等经济好一点的时候去学钢琴。一直都想学的,有段时间坐车的时候模拟面前有琴键,弹着。虽然也明白这个年纪再去学钢琴实在太晚,不过也无所谓了,不指望出SHOW丢人现眼,其实音乐与美术一样,一通百通,不够专业没关系,跟唱卡拉OK一样,自娱就好。
前一篇:简单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