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和媳妇一起去了北禅寺,俗称“北山寺”,又名土楼观。
北禅寺位于西宁市湟水北岸土楼山腰,早先为佛教寺庙,后由于道教盛行而成为道教寺庙。这种亦佛亦道的寺庙在神州大地所存并不多。
到北禅寺,必须经过北山家居市场,穿过长长的街道。
北禅寺就在湟水河的北岸,在南岸的桥头矗立着北禅寺的景点路线图。
北禅寺长长的阶梯,比较陡,走在这上面,就想起了泰山上的紧十八盘。

从北禅寺看西宁城,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城东/城中/城西三区的不同面貌。
城东区——
城中区——
城西区——
北禅寺年前因为山体缓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维修,这条围墙也是滑坡以后修起来的。

北禅寺的建筑极具特色,很多房屋都是依山而建,“峰高三百尺,崖立如浮屠状”。
“崩崖壁立,百仞岩石,积层凹凸青红,远望如楼阁,所以名土楼也。”直到现在,峭崖层层凹凸,或如楼阁,或如佛像。其中有一块笔直而立,凸出崖外,根粗头小,高达百米以上。远看就像一大佛,当地群众叫“闪佛”,也有的叫“露天金刚”。如果站在闪佛底下仰视,巨崖似乎摇摇欲倒,令人心惊胆战。

北山寺的历史极为悠久,地方志称之为“湟中古寺第一”。北朝阚骃在《十三州志》中就说过:“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

北禅寺的悬崖可能是由于地震而形成。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中记载:“天赐四年(407年)七月,大水地震,西平十五日中地五动,土楼山崩。”所谓“闪佛”大概就是这次地震的遗迹。

在悬崖下支撑起一根树枝,寓意“支腰”,可以不再受腰痛之苦。


据说东汉时土楼山上就已建寺,南北朝时见载于史书,即所谓的“土楼神柯”。那时,河西走廊因为地方割据政权的混战,中西交通堵塞,商旅、僧人纷纷改道走惶水流域,北山寺的兴建与路过这里的僧人有一定关系。过去在土楼山有九扈十八洞,大部分在历次火灾中遭劫。从今天能见到的洞窟壁画、藻井看,风格上与敦煌莫高窟近似。

下山的时候,突然就被这份绿色晃了一下,因为西宁冬天的街道上很难得见到这样清新的绿色,也许只有北山这块修身养性的地方才能保留住这份纯净的绿色。


王母宫位于土楼观最中心的位置。

离开时,再次回望土楼观,这个道家清修的圣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