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008-12-11 21:27:42)
标签:
杂谈 |
简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教师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对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根本变革。但许多教师还是停留在嘴上和文章里,没有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践行这一理念,从而难以进行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本文试从意涵,价值、途径三方面对“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进行简要阐述。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意涵诠释
1、促进与促进者
《辞海》关于“促进”的解释是:通过刺激或激发物使不活跃的事物增加活动。由此,“促进者”指发出刺激或使用刺激物以促使不活跃的事物增加活动的人。把“促进者”引入教育领域的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他从用于心理咨询的“患者中心疗法”中推演出这一概念,以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罗杰斯认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二是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三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四是维持着某种促进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罗杰斯主要是从教学过程来界定“促进者”的意涵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意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氛围等等,概言之,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的是“帮助”作用,这里的“帮助”就是“促进”,而不是传统教学论所强调的授受作用。
2、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知识义理本位的目的观,教学过程过于强调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观,强调全面关注学生的素质发展,也即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而是关注作为活生生的人发展,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讲教师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综上,我们可以把“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意涵概括为: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意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氛围,并促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价值厘定
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学大纲、教材、教参等静态的文本,即“学科课程”或“文本课程”。这种孤立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观使得在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以“知识-义理”为本为的,强调以书本知识为主,强调教材的系统性,强调知识点联系,因此重视了教学的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其他目标。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新的课程观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出发点,着重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强调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凸现了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课程观。
2、 体现了交往互动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决定了教学过程以知识授受为特点,教师讲授间接经验为主,教师是课堂中的权威,是主讲者,是主动者,学生是非权威,是听众,是被动者。因此传统的课堂是单向的、静态的、封闭的,教师的任务是灌输、填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一种对话,是一种探究。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3、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课堂中的绝对主宰,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的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新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根本转变正体现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途径简析
1、 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
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课程设置,不在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句话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关键是要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是对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直接的、表面的阐述。教师的课程观念、教学理念得到根本的转变才是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只可能是毫无效果的做秀。因此,要从根本上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以下两点是基于这一前提进行阐述的。
2、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自觉的把握好自己教的活动;二是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的和学习计划,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控。再次,应该充分认识到主客体关系仅仅是一个认识论概念,他仅仅表示认识活动的两端,即作为认识活动执行者的主体和作为这种活动的承受者的客体,不可把主客体地位上的差异化为道德或法律上的不平等。
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
罗杰斯认为真诚、接受、理解是处理师生人际关系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真诚是第一要素,是基本的。所谓真诚,就是要求教师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做作和虚伪,喜怒哀乐要完全溢于言表。所谓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要求教师能够完全接受学生碰到某一问题时表露出来的畏惧和犹豫,并且接受达到目的时的种种惬意。所谓理解,罗杰斯常用“移情性的理解”一词,它是指教师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或学生的所思、所言、所为,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及主观的臆断来“筐套”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宏大背景下,广大教师要积极学习新课程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课程观、交往互动的教学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并努力将理论与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将教书让位于育人,从教书匠自觉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3012字)
参考文献:
1、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