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与“仁”的区别

(2006-03-27 20:26:39)
分类: 老枫儒学研究

 

“德”与“仁”的区别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里都反复出现了“德”、“仁”、“义”、“君子”、“圣”等等概念。特别是“德”与“仁”这两个概念,几乎很难区别它俩大不同点。孔子在有的地方都将“德”与“仁”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例如:“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第十五》)和本条“巧言令色,鲜矣仁”就出现了这种情况。“巧言”可以“乱德”;“巧言”的人“不仁”,原因一样,怎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只能说明孔子有时是将“德”与“仁”当作同一概念使用的。但更多的地方,孔子将这两个概念区别运用,如:“有德者必有言,有言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第十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中庸》)等。我初略统计了《大学》、《中庸》、《论语》里有关“德”与“仁”的语录,共有70多条;其中关于“德”的有20余处,而关于“仁”的语录更多。尽管“仁”这个概念出现的频率最多,是不是“仁”含盖着“德”?然而又不是。在《大学》、《中庸》、《论语》里的一些地方,“仁”不仅没有含盖着“德”,也没有把“德”与“仁”置于同一平台之上。如前面提到的“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等。因为中庸是很高深的哲学道理,一般的人难以掌握和运用。孔子还认为“圣”高于“仁”,如子贡问他:“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在这里,孔子认为“圣”的修养比“”仁“高”。《大学》开篇即宣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是关于政治、哲学的高深而广大的学问,将“德”放在开篇之首,说明“德”是人格修养的最完美的目标。

细细考察,“德”与“仁”还是有区别的,从时态上看,“德”是过程之后的结果,或者说一个人的修养已经具备了“德”的品格;“仁”在过程之中,或者说在向“德”的目标前进。这从《大学》、《中庸》、《论语》中都证明了这一点,如上面提到的“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仁”的修养是为了达到“德”。 “德”是静态的,“仁”是动态的。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第七》)。这里的“德”就是静态的。而“仁”是动态的。“仁”体现着丰富的实践活动,包含着人的真、善、美的思想和行为。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阳货第十七〉);“仁者,其言也訒”(〈颜渊第十二〉);“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泛爱众,而亲仁”(〈学而第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等等。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人的“仁”是广泛的对他人和事的实践活动。这里,孔子对“仁”作了解释:“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但我以为,这只是最根本的解释,或者说“仁”的最基本的含义是亲爱他人。因为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十三〉)等。看来“仁”不仅仅是“亲亲”,不过是“亲亲为大”;“仁”有着极其广泛的内容。

虽然,“亲亲”不是“仁”的全部内容,但孔子对“仁”的解释,只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一句是最具体的,相近的有“泛爱众,而亲仁”,因此,我们还是要把这句话当作理解什么是“仁”的核心,因为这句的解释意思很明确,“仁”最重要或最首要的品质就是“亲亲”(“为大”,即最重要或首要之意)。“亲亲”的含义应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善,相亲相敬,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孟子的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 “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孔子的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第十二》)等,都具有“仁”的品格。

仁的重心是亲爱。从下面这段话中可了解一个侧面:有个叫孟武伯的人问子路是个有仁的人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子路这个人,在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主管军事,至于他是不是个仁人,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冉求这个人,千户人口的县邑,可以让他当县长,百辆兵车的大夫封地,可以让他担任总管,但他有无仁,我也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公孙赤怎么样”?孔子回答:“公孙赤呀,穿上礼服,站立在朝廷上,可以让他负责接待外宾的工作,他有没有仁,我也不知道”。同时也证明,孔子对仁的要求很高。而孔子提到的几个学所能胜任的事,都不属于亲爱范畴。

分析到此,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仁”是指人修养成的美好的心性和美好的行为。它是在良好教育的前提实现的,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它是指一个人品格特征的真诚和善良及慈悲。“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里所指的“善”是“草木”之“善”,没有经过文化(与“仁”相关的文化)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锻炼,而“仁”之“善”则经过了文化的学习活社会实践的锻炼。一个人从自己美好的心性出发,亲他人,爱他人,这是“仁”的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是人的外在的形象特征和行为特征。因此,“仁”和原始的“武”及野蛮是相对的,是水不相容的。“仁”是区别“兽”与“人”的最根本的标志。一个人一生的品性修养的崇高目标是向“仁”的方向迈进。只有绝大数人都达到了最基本的“仁”的人格,人类社会文明才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一个人具有智慧的品格,孔子并没有把它纳入“仁”内容,因为他说过,“知、仁、勇,天下之达德也”。看来,孔子是把“智慧、仁爱、勇敢”这三者区别开来,这三者合而为“德”。相对而言,“德”是一个大概念,包含着“知、仁、勇”,是马“和”“白马”的关系;“德”是“母项”,“仁”是“子项”;“德”是抽象的,“仁”是具体的;“德”是纲,“仁”是目。“德”与“仁”不可分割,无“仁”即无“德”,有“仁”即有“德”。这也是孔子将“仁”与“德”这两个概念混用的原因,也即是说,“仁”的品格完全是“德”的品格。但是, “德”品格不一定是“仁”的品格,因为一个人具有才能和智慧也是“德”的品格。有一句俗话:“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里的“德”是指的“仁”的品格;“才”是指的智慧和干事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