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块歙砚年代的推断
文/张明泉
http://s5/middle/482abed0tcbf3ec10a814&690
古朴的大叶紫檀木盒
http://s12/middle/482abed0tcbf3ef61308b&690
砚台
近日,在古玩市场遇到一块歙砚,自带一大叶紫檀木盒,其木盒上盖木刻铭文如下:左“顺治十一年贡品”;中上木刻方框内“顺治御览贡品”;中隶书雕刻“香叶草堂”;右“曹圣士秋雅玩”。(见图一)从外观看,可谓是古砚珍品。
该砚为长方形,长21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上部刻诗文,下部为砚池。其上刻诗文为唐代诗人李颀《送魏万之京》一诗中的前四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其字体为行楷大意是:“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砚台和木盒给我们带来的信息就这么多,借助这些信息,我们也许可以推断一下这块砚台的年代,以及它包含的历史文化知识。
当然,首先从“人”入手。经查阅有关资料,关于“曹圣士”,确有其人。据福建省清流县志记载:“曹圣士,江南大仓(今江苏省苏州市)人,顺治十一年岁贡,顺治十一年知福建省清流县。”
何为“岁贡”?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这大约与今天在用人上的“论资排辈”有些类似吧。这位曹圣士“知清流县”前,就是靠“岁贡”的方式提拔上来的。
再看铭文中的“秋”字,从字面分析,当是关于时间的记载,意为顺治十一年的秋季。我猜想,此砚或为秋季时节上贡时而做,或是此物加工制作的时间为秋季。
铭文中“雅玩”一词,顾名思义,应为:“高雅的玩赏”,即“玩”的和别人不一样.在古代,文人雅士操弄的琴棋书画等都是风雅之事,所以古代文人墨客常把舞文弄墨,吟诗抚琴的活动称之为“雅玩”。砚台乃文房四宝之一,这位曹圣士知县大人将之当作“雅玩”之物自然是理所当然了。
看到木盒正中铭文:“香叶草堂”,不由的让人想起《香叶草堂诗存》。《香叶草堂诗存》是清朝扬州八怪的殿军人物--罗聘的著作。
罗聘(1733-1799年),祖籍安徽歙县,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生于扬州,卒于清乾隆皇帝同年。罗聘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拨乱反正”的年代,当然也正是清朝国富民强的鼎盛时期。罗聘与他爱妻生活在扬州弥陀巷里的一处典型的扬州民居中。两扇黑漆大门,进门是幽雅恬静的一小院儿。正房是三间两厢,前有坐西朝东的书斋三间。当年,罗聘和夫人方婉仪就是在此赋诗作画,雅号“香叶草堂”。
罗聘诗书、绘画都很擅长,其绘画《鬼趣图》可谓名震画坛,罗聘生前结集出版的诗作,即以“香叶草堂”而命名。
那么,可否推断,此砚台原曾经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藏?
该砚台当时顺治十一年福建清流知县曹圣士准备上贡或者已经上贡给大清顺治皇帝的雅物。那么,砚台是如何为清人罗聘所得?因为史料有限,所以此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可惜的是,关于这位知县老爷曹圣士的史料也太少了。从清流县志上只能查到,曹圣士顺治十一年任清流知县,而顺治十二年即是江南繁昌(今安徽省繁昌)方锡任清流知县,也就是说,曹圣士在清流只当了一年的知县。
由此可否推断:本砚台的年代当为清顺治十一年或者更早些时候,被官宦之家收藏或雅玩之物。于雍正、乾隆年间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之“香叶草堂”收藏,而后又流落民间。
(转摘请注明出处,欢迎收藏砚台的朋友一起分析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