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门槛设限非净土 无益之苦非佛教――2013年10月
(2014-02-10 15:29:54)
标签:
转载 |
门槛设限非净土 无益之苦非佛教
――2013年10月江西九江开示之七(14日)
学佛女性皆丈夫
男居士:师父,这个这次请您来呢,是咱们女德班的缘起,实际上这位赵居士,这位候居士,她们是在学习女德,学习怎么做女人。
师父:心要无诤了,是最好的女人了。
女居士:让我把握方向,我说好,我欢喜信受,我不把握方向,我念阿弥陀佛了,那每个人的确都在阿弥陀佛的那个地方,就是师父所讲的“无诤”。那么在这个地方行持,那你就没什么……
师父:没什么问题.
女居士:没什么困惑。
师父:你可以做世间善事,没问题。
男居士:专门就你们女人如何学佛,请师父开示一下。
师父:你看,阿弥陀佛讲得多好啊,天亲菩萨说:“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世尊在经典上讲:“女人在处啊,令人怖畏”。要知道啊,我们所谓的“女人”不是女性,是多变、妒嫉、危机。
女居士:正好想请教师父一个问题,因为也是昨天下午有因缘看了您《五念门》那本书,囫囵吞枣看了一下,我就是特别看到了您说的,其实人在贪、嗔、痴、慢、疑这五种习气起来的时候,反而是更好修行的机会,这个我不理解。阿弥陀佛,请师父开示一下,阿弥陀佛。
师父:古德们讲:“碍中无碍,荆棘丛中得自在”。业缘中得解脱,是真实解脱;碍中无碍,是真实无碍;荆棘丛中得自在,真自在!你要在断灭中去行法那就没有意义了,说贪、嗔、痴、慢、疑中,正是修行的好时节。所以呢,我们以前集了个偈子说:“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需造作行圆满”。人的心啊本来是无诤的心,不需要诤,所有的烦恼、习气生起来的时候,了解它本不可得,了解它业习相续,了解它的名字,了解它的相续的结果,你就觉悟了。
众居士:阿弥陀佛!
师父:哈哈哈……
居士:那我们祈请师父,给那个学生女德取一个就是说合适的,一个加持的名字。
师父:“丈夫国”,写个,哈哈哈……
居士:女丈夫国,哈哈哈……
师父: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啊,我们看到学佛的佛教徒中女性多一些,但是要知道,就是我们面对的东西比较波动多,苦多,身报苦多。所以说呢,学佛的机会就多,因为被唤醒的机会多。念佛对我们来说,那当然当机。尤其是嫉妒啊、烦恼啊、狭隘啊、计较啊,那是我们生来就很充分的一种……那种内容啊很充分的,要不然,你就是丈夫了。所以应该写个“丈夫国”。对,你看那个比丘尼受戒的时间,那些戒师们问:“汝是丈夫否?”她说:“是”。有吗?
众居士:有。
师父:对,不要以女人为女人,就是丈夫。还要以女人为女人,那就女人下去吧。因为,学佛的人,她没有那么多委屈,我们女人要解决生死大事,所以说她不委屈,也要丈夫,也要宝相身,就是超越男女制约。要不然,那真就,那真苦不堪言啊!
女居士:确实是这样,这还没开始呢,已经有两个地方要请我们去讲,这有点害怕、恐惧,去给人家讲啥呢?
师父:讲苦啊。讲苦要出离啊。
女居士:对,我们要先把这个底子打牢实了。
师父:以弥陀的无诤的心为誓愿守护,可以给一切人讲一切法。真守护者可以的。讲什么呢?苦!人知苦,必有正见;有正见,必知出离;有出离,道业必成。不知苦,学不成佛呀。明明是苦,还装作不苦,那可不行。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因为它是有无诤这个法的根本守护,令我们离苦得乐,并不是说没有苦啊!这是依法令你离苦得乐,并不是没有苦。这是给你一个离苦的方便,得乐的滋润,并不是说没有苦啊,实际还是苦啊,没有法则很苦啊!
时时处处皆净土
慢慢坐下我们就开始问。这们这一节课就是“问”。因为刚才引导大家思维、思维啊,下面这节课我们就多一点点问题,或者说实际的问题。可以提(问题)了。
居士:师父,怎么学习、运用(佛法)呢?就是感觉还是理解了,但是用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
师父:学,一定是为了用,用在什么时间呢?或者什么样的角度用呢?净土教法是周遍的运用,就是每一时、每一处都要用。照十方国无所障碍,也就是这个教法不分区域、因缘,不分善恶、是非、人我,就这样一个任何时刻都可以用的。因为任何一个角度、作为都可以觉悟的。无诤都可以来给他支持,令他解脱。
你告诉我,怎么不能用,你讲一个不能用的地方。
居士:就是当你陷入那种很大的烦恼的时候。
师父:烦恼什么?
居士:你在那个当下……
师父:哪个当下?当下是现在?还是未来?当下是依法相应之时名为当下,你要当什么下?无诤心用于每一现实之时就称为当下。当下这个词不是乱用的,要称为现行、现下,但是“当下”——“当”是“承当”之义,安顿下来,顺随法度安顿下来,那就是当下!
居士:那念念相续太……
师父:没有念念!只是顺随教法。地球托住我们,我们还念念“地球托住我、地球托住我、地球托住我”吗?“载负着我、载负着我”念吗?不需要念。无念念,阿弥陀佛!(众居士鼓掌)时时处处接佛恩,真念佛者啊!
不要害怕,不要被这样、那样,你十个小时念佛、二十个小时念佛,二十四个小时咋办?不要被这迷惑了。我一分种坐在地球上,十分钟也在地球上,二十四小时全部在地球上呆着呢。你不要担心!法性载负一切众生,佛愿出生一切功德,没问题。
我们可以去钻空子,我把你那空子给堵一堵。很多人认为念佛,一句、一句、一句、一句,一个念、一个念,这跟净土教法完全不相干。无诤念中,令一切休息,接引一切众生!这一定能听得懂的。安稳一切众生。实际,第一个先让我们学一个广大的包容心!包括自己的得念、失念、善念、恶念。包容它了,再去觉悟它。允许吧?我们很多作为是自己不原谅自己啊,自己不原谅他人啊,造成的烦恼、执著、污染。我们什么都包容、觉悟——干净了,包容、觉悟——干净了,清净、平等、觉悟、实践。
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的心照十方国,我们的心一样能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啊!是故号为“阿弥陀佛”。这不是高尚的话,是真实的作用。那就是“南无”!
净土不设门槛限制
居士:师父慈悲。弟子有个疑惑,可能这疑惑可能比较幼稚,但是我还是想请师父开示一下。就是佛经上所说,极乐世界应该是一个很美妙的世界,珠宝遍地,楼台琼阁,你想什么,有什么。而且还是永恒的,永恒不变的,就是与宇宙、与天地同在……
师父:嗯,这句话,我们稍微提示一下。在《无量寿经》中它有这样的说法,“彼国次于泥洹之道”,不是永恒的。“次于泥洹之道”。但它这个对比中,在十方法界中,它因为是顺性建立的,在十方法界一切众生业海中,包括情世间、器世间业海中,它的寿命不可称量。就是我们没办法把它计算出来,所以说,是对比而言,称为无量寿、无量光。这个对比呢,要是彻底依法性来说,你那个永恒可以说;但要是顺弥陀的报德来说、修德来说,它是次于泥洹之道的。为什么这么样呢?它为了接引众生。像九界的生命呢,我们都知道,在色界、无色界寿命都很长的。无色界的寿命,八万大劫,很长。当然,还有比无色界寿命更长的有情。
那在西方极乐世界呢,有情的生命不可计算。不是说没有局限,只是说对于我们这一类的生命来说就是无量寿,没办法计算——我们没法计算。诸佛如来有大方便,他们可以算得出来。所有有无限之无限、有限之无限。有限之无限是针对类别而言的。举个例子,我们拉了一火车粮食——大米,这时候来了一窝蚂蚁,这一车大米对这一窝蚂蚁来说,是无限的粮食,要是给它们交待说,有多少粒,有多少吨,它们不知道这个数字。这一窝蚂蚁,你怎么给它们讲,都讲不明白。那么这一列车粮食呢,对它们来说,就是无量的粮食。它们永远搬运不完。
对。这个点你要是过不去,你心里直接就抵触它。你这一点要听不懂,你直接就抵触它。
居士:听懂了,听懂了。
师父:那OK,好。
居士:还有一点,就是,谈到对极乐世界的描述非常美妙,黄金铺地,心里想什么,有什么,因为它一切都是唯心所现。那么,我在想,就是,我们到极乐世界去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去掉贪、嗔、痴、慢、疑……
师父:没有,没有,经典上没有写这样的条件。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愿,没有一个愿望,要求你有什么条件的。没有条件,那是你的极乐世界,跟经典上的、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有关系,你说的这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不是西方极乐世界,是你,是你的极乐世界,是你想像的极乐世界。就是,现在很多人都建立自己的极乐世界,但不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不是阿弥陀佛接引一切众生的极乐世界。你看,阿弥陀佛、无量寿佛他讲得很清楚:“设我成等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昨天我们讲了,无诤心,即是往生;他讲这个,你要去掉贪、嗔、痴,这个不是一个路子。那是你心中的设计,跟阿弥陀佛一点点都不相关、不相干。就是你设定的极乐世界,我听得懂的。就是你那个极乐世界的把门人,跟其它人不相干。(众人笑)很多人建立的有自己的把门的固执的那个极乐世界。
居士:如何做不到物我两忘的这种境界,怎么样才能,如何达得到……
师父:那还是你的极乐世界,那还不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你这极乐世界比阿弥陀佛狠得很了(众人笑),你这连禅宗都不如。因为净土教法呢,逾越了一切教与禅宗方便,直指人心,佛法现成。你这不是现成,你这是要打倒多少国土啊?阿弥陀佛建立的是现成的极乐国土。就像这房子,进来跟你说,“你必须怎么样、必须怎么样才能进这个门”,那起码不是朱居士的愿望,也不是朱老师的愿望,你的要求是你的要求。阿弥陀佛也好,乃至一切诸佛,他是慈悲的,就像我们对孩子一样,我们对自己的孩子都很慈悲。你说,你这个孩子要是不怎么样、不怎么样,你不是我的孩子,我不相信。
你听的教育太多了。就是你想、很多人在想像着阿弥陀佛的教法,这是十分麻烦的。不是接受一个教法,就像我们在一千里外,想像这个房子,把脑袋瓜子想累死了,不如我直接来一趟,来得好受一些、简单一些、直接一些。想像,这是个不思议的。说难信啊,是这一类因缘难信,它没有对称,所以我说业报无所对称,不能建立,是人说难信。你那个疑虑,实际是你认为你很高尚,就说,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角度,那怎么样了,实际不是这样的。
像阿弥陀佛整个从他(成佛缘起)——在《悲华经》,你看他的缘起,那一切诸佛他都有他的缘起,他为了什么他成佛,都有他的缘起的。他所有的愿望、所有作为,有他的内容的,不是我们凡夫的心。像你说那个,比凡夫心还要紧一点,一般的凡夫心也没那么紧。就是你不这样、不那样,不那样、不这样——那是想像,那不是……不是佛的,跟慈悲、智慧都没有关系,跟要求有关系,跟现在的教育有关系。现在的教育就是,你这样才行,那样才行。这跟佛法更没关系了。就是我们原来就很多制约给我们缠缚了,我们再去增加大家的缠缚。那这种教育,我们现在的孩子都受不了,受不了的。佛陀就是解放我们的,来给我们消除我们已有的顾虑与痛苦,不再给我们建立新的痛苦。像他刚才的说法,他自己都痛苦,我听到痛苦,我不知道大家痛不痛苦。(众人笑)他心里也肯定痛苦、迷茫。不迷茫他不说迷茫的话,不痛苦他不说挣扎的话。
我们一定不要疑惑当成高尚,中国人,尤其知识分子,或者说见识广的人都认为“我怀疑”是很高尚的事情。这个很痛苦的。贪、嗔、痴、慢、疑——疑是很痛苦、很痛苦的一个烦恼,很粗糙、很粗糙的一个烦恼。我们要警觉这个烦恼的!咱们中国人受的教育,一认为有怀疑就是比较高尚或者说我比较冷静一样,其实不是。这是很粗重的烦恼!在空净的法界无所建立之时,那你运用喜悦、清净、干净,就是清净、干净、喜悦的心理;你要是用贪、嗔、痴、慢、疑,那就是贪、嗔、痴、慢、疑。就是我们在一张白纸上,你画,你愿意画什么吧,你画个我怀疑、不高尚、烦恼;他画个我相信、清净,我安住于安乐,你就是清净、安乐。它原本无一法可得!无有一法有实质啊!
这一点呢,大家会思维。这个菩萨他列举这些话,的确不是阿弥陀佛的国土。因为我们学佛是为了去除自己的烦恼、负累、迷惑,而不是强化自己的迷惑的。当然了,我有这样的迷惑,但是这个迷惑呢,跟弥陀教法没关系,只能说是他自身的迷惑。怎么来解决这迷惑呢?就是这(个迷惑)跟这个教法不相干。
就是我们硬把它连到一起也没问题的。我读过一本书,这本书是一百二十问,一百二十问中就是一百二十个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问题)。我看了以后我就有一个特别、特别感慨的这种心理,感慨什么呢?我说我学的教法,一切诸佛、如来、菩萨悲悯众生故,予众生信心,令彼离苦得乐,依法而行;但我看了那一百二十个不能往生的时候,我感觉到,他在给人走一步、挖一个坑,走一步、挖一个坑,走一步、挖一个坑……就是处处让你掉坑里,你掉不了反正我总让你掉坑里。(众人笑)怎么给人制造障碍,怎么给自己制造障碍,怎么给人制造麻烦。太痛苦了!他们跟我说:“这是某某“大善知识”……”我说:“是的,他说的处处都是道理,处处给人设置理障、事障。”
一切诸佛如来为我们铺路架桥啊!愚痴人在给人挖坑、设陷阱啊!(众人笑)我不知道是不是啊,我不懂啊。修路架桥予人方便啊!解人痛苦啊!我们处处给人制造障碍,给自己制造障碍,那是起码不智慧!但这样的“大善知识”到处都是的,(佛)好不容易搞个桥都给人家拆了——这特别容易。
所以一切诸佛如来出世啊,就是予以众生无上殊胜信心与方便,接引众生啊,接引你啊,给予方便。超越过去你的业障制造的沼泽地,就是使你深深陷入不能自拨的苦的这种业障、这种业、这种现缘,使我们出离苦海,往生彼国。往生什么?就是出离娑婆;什么娑婆呢?就是贪、嗔、痴、慢、疑建立的坚固世界。就我昨天讲的那个割裂的分段死、坚固意识。世尊描述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四十由旬高的这种铁围山——就是我们的共业、业报所造成的。四十由旬,一由旬六十里,四十由旬是多少高呢?这么高的铁围山——就是我们心念的坚固啊!自以为是——不可动摇的自以为是,造成了我们的这种分段死的割裂。我们前不知前,后不知后,这一段没搞明白——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刚才这个菩萨提的这个问题呢也很尖锐,所以我们心业中没有对称,跟阿弥陀佛没有对称的东西。
世尊肯定看到这一点:“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不是跟他说的,也不是跟我说的,是跟九界众生讲的,跟菩萨讲、跟声闻讲、跟贤善持戒者讲、精进者、极大学问者讲,讲什么呢?难信!你要用你的心去分析,你没法信。我们连刘姥姥进大观园,连刘姥姥都不如啊。我们在佛的法界中,我们肯定(是)刘姥姥了。
没办法去了解了,我经常去像上海什么,或者说什么到昆明,完全都晕,地下交织、天上交织、高架交织,你往那儿一站说去哪儿不知道。就这么样现代化的城市,我们都晕了,还要说无量、无尽的法界海中啊!反正我更晕了。就在我们人类业报交通这个网线上我想搞明白,我看没有几个人能搞明白;能理解,没有几个人能理解的。况且在我们无量无边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界海中,这差别太多了,九界中差别都太多了。我们欲界众生,尤其分段死众生就太坚固了,这个心量太小小的了。
我们人类扔到这个大气层以外,我们人类就发晕;要跑到银河系外,我们人类不知道咋……肯定不知道是……,肯定不理解,你绝对不理解。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太多太多,就在这个宇宙浩瀚海中,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无量无边,甚至我们从无量无边的时间中没办法去推导。我们人类知道的东西太少太少了,可以说太少太少了。我们这一生中,包括我们阿赖耶识的记忆,我们能挖掘出来的东西,太少太少了。所以这种分段死的这种坚固啊,我们称为“所知障”。烦恼障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个疑啊,是烦恼障。疑惑,就是惑障,什么惑障?对什么都不放心,对什么都没有真正的了解。我们没有三明之时,我们对任何因果都没办法真正的了解。我们都是想象的、推测的,所以一定有“俱生惑”这样一个内容。俱生惑——就是你碰到一个东西马上就怀疑,惑乱你,不安稳。
所以我们这一类的人用誓愿比较方便,立个誓吧,你就方便了。我先用这颗心尝试着去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轻松,你才知道,很多障碍是我们自设的,习惯性的,它本来不可得。那你用这个誓愿会使你得到很多通达、无碍、喜悦,你接受很多不可思议的这种信息、支持。你再来看看疑惑,这真是烦恼了。
疑惑是烦恼,菩萨,没有高尚。我们都有疑惑,但它真是烦恼。贪、嗔、痴、慢、疑——“疑”是我们中国人最高尚的一种烦恼,就是我们会崇尚它,好多人都会崇尚这个疑,他认为自己的怀疑是有价值的。可不是我以某个人群体(来讲),是普遍的群体。似乎是一种力量一样的,它是一种烦恼力所使。
那我们要知道这个,我们就很简单,立个誓愿再看那个烦恼,烦恼是枉受其苦!你在里面缠万年,你还是个烦恼!
但我们人类的现在的教育呢是两个方面:现在西方人在慢慢的科技的引导,反而他们清凉下来了,冷静下来了,就比较理性;我们中国人呢慢慢的脑子热起来了,怀疑的越来越多。西方人把科学冷静化了,现在什么上帝粒子之类的都出来了。实际呢在佛教中最早就讲最小粒子的作用问题了,说原子、什么介子、什么夸克之类的,现在人(嫌这)不过瘾了,人就会去用(粒子对撞机)撞击,那个什么冲撞,撞来撞去,撞出来什么上帝粒子了,立了一个学说嘛,对吧?佛教在这里面早都有了。在四法聚中、色法聚中就有这种修持,就是对四大种的认识——地水火风空,地水火风这个四大的认知,四大种的认知。早就有设置的,包括他们的色。
许多人稍微一沉静下来都能看到虚空中有亮子运动,就是发亮的东西在一抖、一抖、一抖的,许多人一冷静下来都能看得到。一平静下来,不用禅修,都能看得到。但我们人类可知可见的东西很少、很少的,太少了,就是我们眼见的世界太少了,包括所有现在信息量聚集到一起,也都是很小很小的量。因为我们这个分段死的制约十分不可思议。就像现在我们发射什么卫星啊,什么火箭啦,什么到火星啊,什么到更远的星系上去,都没问题,但还是太小太小的信息量,太小了!这一点我们没办法对称于他方国土、他方世界,没办法对称于他方生命的功德、作为、内容。实际我们人类的体积很小的,大体的生命,现在就像经典描述的最简单的大鹏金翅鸟,我们中国人说“鲲鹏展翅九万里”。哪个人你的眼睛看到九万里呢?你连大鹏金翅鸟都看不见,它以龙为食,我们连龙都看不见,看不到,看到你也不知,体形太大了,我们没办法知道。但你不能说有没有,只能说我不知道。我们对称的业报太差,太小、太小了,我们能可知的东西……
像印度文明,有现在人寿六万岁的记载的文明,六万岁是人寿六万岁,就是拘留孙世尊时代的记载。阿育王柱中有记载的,现在在印度有这样的地方,有时间我们可以去查找,有人寿六万岁的记载,那种内容,人寿六万岁,百岁减一岁,减到我们人寿一百岁是多少年呢?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的文明十分短,就是七千年,大家就这么个说法,实际太短了,内容太少了!有的人说世纪文明,说一个世纪文明过去了,又一个世纪文明又来了,一个世纪……,就是成、住、坏、空不断地在演化,我们在地球上有多少次文明了。这都没有问题,但我们知道还是太少了,因为这个分段死啊不可思议。因为第一天给大家讲分段死这个严肃性哦,就是我们坚固自己的知见造成了分段死的果报。我们越坚固,分段死就越坚固,这个循环就越不可思议。佛为了打破我们这种因缘,就是让我们走出这个分段死的依报环境,极乐世界就设置了。他(佛)知道我们自身想破除我们分段死的业报十分困难,太困难了。
尤其是我们中国人受唯物主义的教育,那更困难了。唯物、唯心都不是佛法,佛法只是如实说,不讲唯心唯物的。这个唯观法界性,唯观法界性,这个“法界性”啊,“唯心所显”这个“唯心”跟世间这个“唯心”有极大的差异,这一点呢希望大家有一个认知。
这个菩萨提到这一点,实际是我们心中都有的,我们心中都有这些角度的思维印。那提出来我们作为一个自我反思,对我们来说就特别地公正。分段死是我们人类极大的障碍——就是所知的障碍。我们所知的这种限量啊,使我们困惑在我们这一生的果报中,大部人是没有机会自觉的。因为我们知道的就这么些东西,没办法去自我把自己举起来,我们自己没办法把自己举起来,我们自己把自己抓着举起来是没有机会的,也没有能力,就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来消除自身的困惑,是不可能的。
人都有自信心,但我们的力量不足以解决我们自身的疑惑与烦恼,所以佛的施教、佛的教法甚为难得。在历代的善知识传播教法中,他是不惜手段的让我们放下,或者说让我们认知我们那种固执、我们那种所知是障碍,而不是一个啥善巧!
那怎么来认识极乐世界呢?——它就是予我们殊胜方便的一个教法。实际阿弥陀佛发了种种愿望,无量兆载、永劫修持就是泯除我们所有的住生障碍。你只要有障碍,他就想办法让你的障碍消除掉,或者说他给你回施一个消除障碍的方法,使你没有障碍,正是阿弥陀佛的作为。所以称为接引导师阿弥陀佛!接引你就是不要给你障碍,就是没有条件。
现在这社会上传播的就像这位菩萨讲的这样一个说法,就是很多很多的条件——往生很多很多的条件,甚至很刻薄的条件,那跟阿弥陀佛真是没有关系。不要说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了,不慈不悲的阿弥陀佛也不做那事!他不做那事,因为他做那事没有意义,跟他出世不相干了。一切诸佛出世我们讲了,唯以一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入清净道业,出离生死轮回的。不是让我们……要搞也是更多的苦、更多的麻烦的,一定不是这样。
这一点呢,他跟我们众生的思维、角度、交换都不一样,所以阿弥陀佛是无畏的布施者、法的布施者、究竟功德的布施者,与一切众生做大安的一个无畏的功德藏守护者。为一切怖畏而做大安,不是建立怖畏!这个角度呢,我们真正不能有畏惧的去面对的,要不然,那我们就不知道佛陀出世是为了个什么。那我们就会走一个弯路,这个弯路呢,我们人寿太短暂了,实际说,真是,要走弯路太冤枉我们。
那我们忆佛念佛的人呢,就不能去用菩萨的业、声闻的业、自身的业去遮障自己、遮障他人,一定要随顺无碍的佛力往生彼国。所以阿弥陀佛又号无碍光阿弥陀佛。有障碍呢,那正是阿弥陀佛给你消除的东西,没有条件的,无条件的回施,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是阿弥陀佛的真正的大慈、大悲、大智慧。那讲条件,像做买卖一样,那一定不是佛陀世尊的心理。这一点没有权威,这一点只有赞叹佛的甚深的这种悲智大愿!所以呢,为一切怖畏而作大安,这是真实不虚的教诲啊。惠以众生究竟真实之利,这也是真实不虚的。
那我们的心目中,乃至我们的思维习惯会有一些像买卖关系一样的东西,但这个障碍呢,会使自身步步障碍。那你交往的有情呢,亦设障碍。这个角度,不敢留情,不敢留情!一旦留情,可能会贻误自身、贻误他人。贻误!那要用无诤心来看这个呢,允许的,允许有这种心,有这种业啊。当然我们不能用这种心、这种业。要是用这种心、这种业就会阻碍自己。
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不是个言说,是故号为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目的是什么?不是宗教热,是令我们一切执著,在这个无所障碍的力的支持下,能得到消融。无所得,无所染著,所以佛说法无我,那这个无所障碍是事实,它就起到作用了。
疑惑是种粗重烦恼
因为我们是学佛的,不是考古的啊,学佛人为了去除烦恼,不是为了考证什么,那我们就特别地轻松。那如果为了考古——了解对错,人就会走到一个弯路上去的,这个弯路呢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实际跟我们没有关系,跟我们这个短暂的人生真没有关系,那是一个歧途。真学佛人,欲出烦恼业海,欲出生死轮回,这是真学佛人啊!说世间本来就很苦了,我们再去寻找这种烦恼、执著的苦,那真是苦苦相续。这一点呢,这个菩萨跟我们提醒了这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警觉。
因为学佛就是除旧苦,不再建立新苦,除已有之苦、已有之惑,不再建立新的疑惑——这一定是学佛下手的方便。我们在已有的惑乱上再制造惑乱,那是很麻烦的事情。在已有的困惑上迅速解决它,不要再在惑上再生惑再生惑,再生多头的惑,我们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了,从心地、心地所依、知见所依上解决它。要不然,不正见会把我们淹没掉。
我们有两个大的烦恼——见惑与思惑。见惑就是不正见,不正见的内容很多;思惑——贪、嗔、痴、慢、疑。这两种惑是我们众生苦恼根源所在。学习佛法在这个地方一定要用功夫,在这个地方不敢留情,不敢留情。因为学佛呢,不是一个温柔的事,不是一个客套、礼让的事,是要解决无始以来我们生死烦恼的大事情,刻不容缓的大事情!
首楞严定、金刚喻定,它称为散坏世间之定,不能被世间所动摇,要不然我们就很麻烦了。因为讲这个的时候可能有时候会冲击大家已有的所知的东西。要是真对不起了,就忏悔了。还是希望我们真正的有一个佛法的接触。这样的接触呢,我们对得起这个大佛了,因为大佛感召我们来到这个地方。我感觉我们有这样一个胜缘啊,反正我很珍惜这个时间,因为就这两节课,我们讲完了就各奔东西了,个人又根据自己的业习,或者说法则的东西就去完成自己的未来去了。所以说呢,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表现其他的。
好,那你说。
传承体系是基础
居士:阿弥陀佛!我再请教一个问题。因为同时我也是传统文化研究会儿童诵经班的。然后呢,我和胡老师在诵经的时候,带孩子们读经的时候,尤其说会碰到不同善知识的这种说法,一会说小孩子,就光让他不断地诵读经典,不要给他讲意思。然后,又会过了一段,又会碰到一个菩萨指点,说,这不行,你要给他讲意思,然后,弄得我们两个比较为难……
师父:所以说传承这个东西很重要!体系与传承。像我学这个净土,我的老师,第一个老师就说,你不准看唐朝以后的书籍;有的老师说,你不准看东土的东西。就这么教育我的。不准看!不让看,我偷看。我以前看净土,实际又看不懂,我怎么都看不懂。现在看懂了,现在看了经常会痛哭流涕。因为啥呢?有老师那一段教育——就是不允许你看。先看这些西土历代祖师们那些简洁的讲法,看完了,心里有些感觉了再看东土的东西,才知道东土的人多么耐心,多么慈悲。根据大家的想法说了很多,最后再把你拉到佛法上来,但是很多(东西)跟佛法,反而真没太大关系,都跟我们的本土文化有关系,儒道思想有关系,兜了很大圈子再让你去离苦得乐,所以说我们感到他们特别的悲心。就欲使佛教融入我们东土啊,这些先贤们用了极大的耐心、不可思议的耐心。但你要看西天的,或者说就是像龙树、天亲他们这样的教诲,根本不跟你说,就很简单。你身业什么的,口业、意业怎么的,很简单没有啥说法。但在我们中国讲大量的道理还没有说到一句原话。说服人,要说服你,大量的说服,很辛苦、很辛苦的。
那我的老师就这样的提醒,不允许我说道理,后来我知道他们说道理是有悲心,但我缺乏悲心,的确缺乏悲心,十分缺乏慈悲心。因为我认为那太遥远、太繁杂了,没有悲心,因为开始接触的都是那些东西。我们中国的祖师特别慈悲,讲啊、讲啊、讲啊,讲了很多,实际就一句话就解决了问题。真是那样子。
体系,就是你这个儒教教育,你受的啥教育,你怎么传法,你受啥体系的教育,你传播啥体系。你要说我就没有体系,那你传播啥呢?
我学的净土,每一步老师都很严格,像我学戒律的时候,老师也很严格。说你这个是非心未平,对待心未熄,你学戒不得其益,你会看别人的。那就为了把你这个是非心给你打下去,把你整的哭的。那体系,它有体系。你学戒之前你那个是非心休息了,再学习戒律,才知道戒律都是给你的方便,不是要求。
所以学习每一个东西的时候它都有个体系、内容,要不然我也不知道讲啥好。就是你接受的儒教的教育的哪个体系,你给他人传播哪个体系,或者你依止哪个师长,你就传播哪个师长所教育的方法。不要东张西望,要不然我们一事无成。
我学任何一个小小的东西都有师长,要不然我不知道咋来的。没有办法去,我不敢想象的东西,都是老师教了,我去实践实践,相应了,我再给大家传达传达。不相应,我宁愿把它扔到那个垃圾桶里去,我不管它,我绝对不说它,因为不相应它只会增加我的烦恼,相应了增加我的喜悦,增加法喜,增加法乐,增加方便,那我就用它。不增加,这跟我没缘,我就装垃圾桶里我就走了,和我没关系。因为太多的问题、太多的法则、太多的说法了。好不好?
居士:好,多谢师父,阿弥陀佛!
师:不要这个说、那个说,那你就没办法依止了。就依一个师长还真是很好,尤其儒教教育,那可能每个老师真是不一样。
简单人生行佛事业
居士:阿弥陀佛,是这样的,弟子今天听了师父讲了以后,就是自己如果没有修行的话,那没有办法去帮助别人。就是我弟子目前就有这样一个困扰就是:作为在家人又要去行这个世间法,然后又很想学佛法,了生死。可是……
师:无诤!发愿!无诤——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不能诤。不诤,不跟人诤。允许,不诤就好,不诤了,可以没关系,大家可以不要诤,没关系可以,就是我没办法处理的时候我就放一放,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好了,可以了,在世间力所能及就行了,简单一些。我对这个世间交往也多,我给自己提出的口号就是:简单人生,行佛事业。就是人生,人世间我尽量简单化,能做一点点做一点点,不能做的尽量不做,行了。
般舟是阿兰若处独行之法
居士:阿弥陀佛!师父,我听朱老师说师父以前一直走般舟的,在般舟也是有所成就的,我就想现在提问一个般舟的问题。前段时间我去参加过般舟经行嘛,闭关90天,但是我因为一直这样不睡、不饿的话,就是感觉昏沉,十几天之前可以坚持,勉强坚持。十几天以后就是我看大家都是这样子困得不得了。然后,某师父说只要在念佛堂就是昏沉,只要不出念佛堂就是昏沉他也是在念佛。我想昏沉就是压根就不知道提起这个佛号,怎么叫念佛呢?就是有疑虑的,就是这个问题。
师:嗯,你们这是集体念佛,跟般舟还真没太大关系,你学的是集体念佛。
居士:但是他也是按照般舟的指导思想:不坐、不卧、不靠,然后就是日夜……。
师:但你是群体性的。
居士:对。
师:你读一读《般舟经》吧,你去读一读《般舟经》,我们不说,依经教,依经教而行。因为你这个交织业你处理不掉。我给你讲啊,就讲最简单的,在我们最弱的时候随便来一个小孩子都比我们有力量,包括意识。你在走般舟的时候,(变得)越弱越弱越弱,别人的一个昏沉的概念你也得昏沉。你解决不了,这称为交织业了。
居士:交织业是吗?我都遇到了。
师:你那不叫般舟,你那是叫群体念佛,群体念佛。群体念佛跟般舟真是很大的距离,他这三个三昧啊,诸佛如来成就三种三昧,他有三种事业,有三种智慧功德。这三个就是金刚喻定、般舟三昧与首楞严三昧。这个呢是一切诸佛如来成佛的必须的内涵,他跟群体的这个,还真不一样啊!虽然我们可以群体念佛,但你只能说你群体念佛,他这个交织业处理不掉。你看这样说啊,好比这样说我们这群人都吃素食啊,不吃荤腥啊,身体都很平和没有气味,但要来一个抽烟的,来一个吃葱蒜的人往那儿一站,所有的人都被罩住了,大家都会头晕,气味都很重,都很重!这个共业不可思议!你能处理你自己吃素啊,不吃葱蒜啊,不吃肉食啊,但你处理不了别人身上的异味,为什么呢?共业!就是他会挥发出来,你没有这样做,你也得享受这个果报。那这修不成般舟三昧。
居士:我也是……
师父:你去读经典,就是说没有用。依经依教,得法方便,用经教来判断我们实践的法则,那才有意义。
苦不是佛教 念佛是快乐的
居士:师父,我这几天听您说,其实念佛是很快乐的事情。
师:念佛怎么不快乐?那我们学佛干什么?
居士:就是啊,现在我就想着为什么这个念佛就是这么快乐也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以无诤心去念佛而已嘛,就是很简单、很简单,为什么要行般舟这样这么痛苦呢?
师:没人让你搞痛苦,是你要搞痛苦!没有人让你搞痛苦!那个般舟三昧呢能出生一切诸佛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功德,没有让你搞痛苦。因为你业份不对称,所以说你痛苦,这跟你没关系。地狱的众生,这样有多少劫受苦了。哦,我受了苦多少天就是念佛了?跟这没关系。苦上没有说佛法是苦,说世间是苦——无明苦、烦恼苦、不正见苦、业报苦,没有说苦是佛法啊!苦可以使人觉悟,但不能把苦当成佛法!
居士:师父,您真是点醒我,我还准备去吃那个苦呢。为什么呢?就像她说那个,行那个般舟,我也尝试了一下子,我看贴的口号就是吃苦了苦,不坐不卧,不靠,死也不出去,视死如归!那口号整个就是精进勇猛嘛。
师:阿弥陀佛,我是念佛人,其他的我不知道。
因为经典上所有的宣化都有经典的依止。像般舟行呢,它称为阿兰若般舟行,又称孤身行。去读读经典,我不知道,这个东西我不理解啊,但是这个经典上是这么说的。像我们以前就是智真老和尚说了般舟以后,我在山里也不是走般舟,我认为不是走般舟,我一天就是走十几个小时,但是一定是一个人走。它越走就越清晰、越简单、越直白,这是真实不虚的。越走越简单、越直白、你越清晰,因为它是可知、可行、可了解。但别人的业、一大群人的业咋消除、咋转化?我也没有接触这样的法,我也不知道。)我真没有接触这样的教导,所以我不敢评价。我畏惧,我畏惧啥呢?就是我没有发言权,我没有实践过。
嗯,我给有一批男居士在04年、05年都走过一段。他们走七天七夜、七天七夜地走,我跟他们走过。我走了一天一夜我自己就发出感叹了,我说:“我过去走若干天没有这一天一夜艰辛,很痛苦。我跟你们几个走了一宿很痛苦、很挣扎。但我以前走若干天没有那样的感觉,因为你自己知道自己的业份是哪儿,可以调整的。但跟大家到一起,就像一团子浆糊一样,搅的蓝颜色、红颜色、黑颜色都搅到一起了,我分不清谁是谁了。业、感受、知见啥都搞不懂了。”所以以后我不参加那些东西——就是那些一群一群搅合到一起的人。他们一说,我就说你们集体念佛吧。我和他们在寺院里我们一天一夜经行念佛,多少人都行,但我们说是经行念佛一日一夜,挂的招牌也很大——经行念佛一日一夜,就是大家在大院子里面绕来绕去念一天一夜,各回各家,休息吧。但没有般舟,那不是般舟,因为没有经典依止。他们问我说你在干啥?我说:这是经行念佛。
要是佛法以苦为佛法了呢,那找释迦牟尼佛算账去吧。释迦牟尼佛一切教法都是说离苦得乐。
没接触没依据的事情不乱评价
居士:师父,《般舟经》我也看,但是我也不是很明白。这《般舟经》上写的说,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个《般舟三昧经》以后就是诸天什么,阿修罗都证到一个须陀洹果——初果。然后这个法师就是说只要参加我们般舟行嘛,参加的众生,只要一念随喜般舟行的那种功德的话,他都能证须陀洹果,这个是不是……?
师:找他问去,俺不知道,我是佛教徒,我不管法师不法师。佛教徒我学佛,我是念佛人,我只学释迦佛的教诲、阿弥陀佛的教诲,其他我都不学。张三说李四说,去找他们去解决,不知道,我不明白,我不是法官。我只在我们这个空间中,允许我说的情况下我讲一讲,我没有依据的东西我不评价。
到点了,十一点了,我们大家进餐。
听写:圆舒 乐江 慧润 德江 明瑞
一校:了程 了愿
二校:宝箧
三校:明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