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威尼斯:上海都市水乡第一镇(朱家角)

标签:
上海青浦朱家角威尼斯古镇风情大鹏摄影旅游 |
分类: 小桥流水---沪苏浙徽 |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一个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璀璨明珠。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风情更比苏杭古镇原滋原味,多了曾经的奢华,少了几许浮躁,多了几分风情,少了几多喧闹,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结合千年的风韵。
太喜欢这里了,江南古镇中她没有乌镇、周庄那么耀眼,但如同西塘的画意、同里的醇正、木渎的诗意;更多了份难得的宁静。走在江南水乡古镇中,水系连通大海,古镇的包容和开放成就昔日的辉煌。
难怪这里成了很多影视导演眼中的江南水乡最佳外景地,而纷至沓来,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枕水而生,卧水而乐,在这里没有了上海都市的喧哗,更没了阿拉上海人那种排外的眼神,生活在这里,甚至你会怀疑这里是不是上海,真有点江南苏杭的味道。
渔船几千年来依然出海打渔,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持如此原生态,多了几许文化感。宋如林在清嘉庆《珠里小志》序中描述道:“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
经历了千年商贾的沉淀,还能依稀感觉到宋、元时期就形成的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
在这里还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习俗,端午节前后,还能吃到味美的火腿大粽子;城隍庙的香火依然旺盛,放生桥下每日都在延续,千年的古镇的水乡通过一河连绵不断,晚上如同江上渔火的闪烁。
周末时刻,远离上海都市的繁华,来到这里找一个客栈住下来,沿着千年的青石板路慢慢的走走,可以参观一些民俗博物馆,也可以就这样,只感受那千年的古镇风情,什么都不用去。必将称为你独特而又难忘的记忆。
水的两岸的生活如同梦中的记忆,真实而有悠然,从阳台上那份绿色映衬出生活的进行。
大清邮局遗址依然存在,曾经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局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可以试想一下,大清邮局外面的水路,从这里走向了四面八方,从上海走向戈壁荒漠..
资料:
朱家角之地,大约成陆于7000年前,淀山湖底发现有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代的遗物。唐朝以前分别隶属于由拳县、娄县、嘉兴县、信义县、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分属于华亭县、昆山县。宋元时期渐成小集镇,名朱家村。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分属于华亭县、上海县、昆山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属于青浦县、昆山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遂成大镇,改名珠街阁,又名珠溪,俗称角里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称珠里,下辖五十保一区之二十五图、三区之十一图,图正为地方行政长官。清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改称珠葑自治区,区董掌管地方事宜,为青浦县下辖的16个自治区之一。民国元年(1912年),建立珠葑市公所,设市董。民国16年,改为珠葑市行政局。民国18年3月,撤销行政局,仍称珠葑区。
民国20年,改设第二区公所,为青浦县8个区公所之一。沦陷时期,属伪青浦县第六区,下辖三镇六乡。民国34年,恢复第二区公所。翌年,改设第二区区署。民国37年,属青西特区。1949年5月14日,全境解放,设朱家角市,为县辖市,下辖一镇四乡,原属昆山县的部分划归朱家角镇。1951年4月,建立朱家角区,辖五乡一镇。1954年,设朱家角镇,为县直属镇。
早在宋、元时期,朱家角地区已形成集市,后因水运方便,商业日盛,逐渐形成集镇,至明万历年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至清末民初,商业之盛已列青浦县之首,为周围四乡百里农副产品集散地。
至抗日战争前,镇上商贾云集,人烟繁盛,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从一里桥元号油厂至东市街梢,街长三里多,店铺千余家,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民国时米市极盛,青角薄稻米名闻遐迩,其时漕港两岸的米厂、米行、米店就有百多家。每届新谷登场,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其盛况可见。加以镇上商业行业齐全,网点遍布,货源充沛,营业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