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辽代的大广济寺(图)

标签:
大广济寺古塔寺内中日甲午战争锦州辽代旅游辽宁 |
分类: 关外飞雪---黑吉辽蒙 |
大广济寺,建于辽代,位于锦州古塔区旧城内北街,是塔寺合一的古代建筑,西侧建有天后宫,东侧建有昭忠祠,最南端建有观音阁,形成以广济寺及塔为主体的广济寺古建筑群。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明碑谓建于辽代,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后多次重修。清嘉庆十四(1809)又遭火焚,清道光六年(1826)开始重修,道光九年(1829)竣工。
全寺建筑布局紧凑,平面呈长方形,有佛殿、天王殿及碑亭、配殿等。主要建筑是佛殿,为大木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5间,檐柱及额枋上都有精美雕饰。寺内除大殿基座部分构件为辽代原物外,余者均为清道光时期所建。塔上砖雕无不细腻逼真,每件雕刻都可称得上是精美的艺术结晶。早年“古塔昏鸦”成为锦州著名的八景之一。如今鸦去燕来,不减当年情趣,被评为新十佳景之一“古塔朝晖”。
寺内八角砖形的辽塔高13层,坐落在大广济寺前。塔身各面都砌有拱龛,内置坐佛。塔顶宝顶镏金,亮丽夺目。据明嘉靖碑文(宣大巡抚文贵撰)载:金代的中靖大夫高琏曾写过《塔记》说,塔建于辽道宗清宁三年(1507年),是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广济寺塔属典型的辽代佛塔,为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经1996年按原貌进行全面维修后,塔高71.25米。塔身八面,每面雕有一佛胁侍,三个宝盖和两位飞天。飞天翱翔于上,大佛端坐龛中,胁待肃立龛旁。塔檐共十三层,每层各角原来都有楠木挑梁,上托檐角,下缀铜铃,现多已脱落,仅西北角还剩11根。塔顶早在永乐年间被明军用炮打落。塔上砖雕的梁、柱、斗拱和花饰等也多半脱落。塔座在1933年曾用青砖维修。古塔体量宏伟,是辽西最高的古代建筑,是京沈途中唯一能从列车上望到的辽代高塔,被认为是锦州古城的标志。
现在的大殿建于同治年间。正殿7间,硬山式额枋上有彩绘木刻,二十四孝图,雕刻生动细腻。前院有东、西廊房14间,山门左右是碑亭。解放后,都已修饰一新,寺外新建锦州市博物馆址。
锦州天后宫座落在广济寺西侧,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江、浙、闽等地客商把妈祖文化从福建湄州祖庙传到锦州,并建宫以祀。锦州天后宫可称得上北方最大,名冠江南,特别是宫内砖、石、木雕刻精美异常,显示出锦州丰富的文化底蕴。
广济寺东北隅建有锦州毅军昭忠祠。祠又是清光绪皇帝御敕,为中日甲午战争陆战中所牺牲的毅军将士而建。祠内供奉死难将士灵牌300余块。祠外竖有《敕建毅军昭忠祠碑》,是全国唯一记载中日甲午战争陆战的纪事碑,现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济寺前建有观音阁,阁为明代所建,清代多次维修,建筑布局精巧玲珑。
综观广济寺古建筑群,实为五组建筑,以其建筑功能,体现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内涵,它们各自为政,又浑为一体,向人们昭示着古城锦州的历史和文明。